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政治定力
2014-02-28 22:09 来源:红旗文稿 责任编辑:刘玮 李艳 |
分享到: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增强政治定力,凝聚思想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当前,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廓清模糊认识,引导人们不为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不为各种纷争干扰所左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毫不动摇地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改革只能往西方制度模式的方向改,否则就不叫改革,这是一种肆意曲解。最近,又有人提出:“中国要找到一种体制,这种体制的正当性能被人们普遍接受”;“民主化本身就是寻找一种新的正当性来源”,并认为“这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显然,这种论调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把我们的改革开放引向西方的制度模式,引向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要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特别是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色人等纷纷开出所谓“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推进,是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35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坚持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充满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的“中国模式”。相比之下,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之所以遭到惨痛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改革的方向跑偏了,改革的路子走歪了,不仅没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事业,反而颠覆了社会主义制度,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我们不仅要避免这样的错误,而且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当代资本主义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确保我们的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能否保持正确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事业的前途命运。但现在有人仍然打着为改革“把脉开药”的幌子,企图把改革开放引导到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去。其实,对于“民主化本身就是寻找一种新的正当性来源”这类论调,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过:“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对此,我们必须始终立场坚定,毫不动摇。不仅改革开放之初不能搞那一套,全面深化改革也不能搞那一套。中国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什么方向推进,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那些能改的、该改的,要一改到底;对那些不能改的,特别是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要始终坚持,一以贯之。 |
相关阅读:
- [ 02-28]各地各部门部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述评:投身改革实践
- [ 02-28]投身改革实践 拥抱伟大梦想
- [ 02-28]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分组讨论
- [ 02-27]清除深化改革路途中的“雾霾”
- [ 02-27]下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盘点政府职能转变那些事
- [ 02-27]改革的力量之源在人民
- [ 02-27]多长一些为青年做实事的本事
- [ 02-27]周滨背后的利益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