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2月25日电 题:南京大屠杀公祭以国之名义:是铭记不是复仇 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 25日,雨,天色阴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参观游客打着伞,依次分批进入纪念馆参观。 当日,中国官方公布,中国将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6年后的战争幸存者、抗战老兵,世界各地搜集史料的专家学者,多年奔走呼号民间人士,似乎都从中得到了慰籍。 他们说:南京大屠杀公祭以国之名义,是铭记,不是复仇。 “我很高兴这世上可以有更多人知道了” 电话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老人得知“12·13”纪念日将升级为“国祭”消息,显得很兴奋。 “我很高兴,这世上可以有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了。我每天关注新闻,每当看到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新闻时,就非常反感、气愤,事实摆在这里,怎么能不承认呢?” 老人今年88岁。两年前,他和老伴一同签了遗体捐赠协议。他们说,经历过浩劫,已看淡生死。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时,其生父在中华门外西街小市口被日军杀害,其养父被日军戳了七刀,肠子流了出来,经过长期调理最终恢复。当年只有10岁的余昌祥躲过一劫。 老人说,“有生之年,能够向下一代能说的,都说出来,也就这个愿望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向记者再三重复:“要让这段历史一直被牢记。” 截至去年,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活人证”不到200人,平均年龄超80岁,年迈多病。 “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得到告慰” 挤在20平米的出租屋里,南京保卫战致歉老兵程云之侄、程孝明感叹:“他若知道,在天之灵一定会得到告慰,我会在心里告诉他。” 程云上个月在南京因病离世,生前和侄子挤住在出租屋内。“想去台湾”成了老人的遗愿。 南京保卫战老兵李高山,由于听力不佳,经过几番解释终于弄清事情原委。“只要身体允许,每年还会(在12月13日)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公祭活动)。” 程云一走,南京城内健在的南京保卫战老兵还剩2人:90岁的李高山、94岁的骆中洋。 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军易安华之子、易豪雄在江西接到南京的消息,激动不已:“他一定会感到欣慰。只可惜我眼睛不行,不然一定代先辈参加(公祭活动)。” |
相关阅读:
- [ 02-17]日右翼报纸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
- [ 02-14]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第三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 [ 02-12]张志军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 02-08]NHK经营委员否认南京大屠杀 美使馆批其违反常识
- [ 02-07]否认南京大屠杀是NHK的耻辱
- [ 02-06]否认南京大屠杀 NHK经营委员再遭批判
- [ 02-16]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首次公开 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