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城镇化进程中须“把根留住”

2014-02-25 11:30  赵丽 来源: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黄晓夏  
分享到:

对许多人而言,“故乡”正在远去,甚至已经难以找回。最近,甘肃陇南市康县山根村王坪社的“王坪爱乡会”引起外界的关注。参与这一“爱乡会”的是20多位年轻人,他们围绕守住家乡的习俗、传统和美丽风光,开阔村民的眼界等进行了种种努力。

乡村文化一旦没落,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在此生活的农民。广袤的乡村之中不仅有青山绿水,还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以及慈善道德观、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这些构成了大部分国人情感和精神上的“根”,根一旦断裂,人们的精神家园就容易枯萎。如何留住故乡之美,如何让乡土文化进入和延续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这些年来,关于农村的话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著有《中国在梁庄》一书的作家梁鸿曾花费数月重返家乡进行调查,发现乡村内在的颓败和精神涣散已超出自己的想象。她接受访谈时说,“从表面上看,现在的乡村盖了新楼,道路畅通,吃穿不愁,表面上很繁荣,但实际内里千疮百孔。比如教育、生态环境、老人赡养、夫妻感情等问题,都处于困顿的状态。”梁鸿描述的是她本人家乡的现状,但类似乡村在中国还有很多,“乡村向何处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众多,但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一是在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如“磁场”般吸引资源集聚,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却极少有回流,由此产生“空心化”、“边缘化”的趋向,这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庄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村庄只剩下骨架,活力丧失;二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只从经济层面来决策,重物质轻精神、重数量轻质量。伴随村落的消失,乡村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也一并湮灭。固有的秩序已被动摇,新的生活方式又没能建立起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趁虚而入,而朴素的伦理道德却日渐衰落,随之出现了诸多失序行为。

去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北省考察时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对于当下的乡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把根留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和互动,不仅各级政府应有作为和担当,有能力、有意愿的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动也很重要。记录和守望,传承和保留,现在尽早努力,才能避免失去故乡时徒留悔恨。(赵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