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三公经费预算安排宽松 被疑假节约纵容浪费
2014-02-23 06:48 方问禹叶前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预算宽松涉嫌“假节约” 结合当前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整体要求,部分群众、专家学者及党政干部针对多地较为宽松的“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提出了一些疑问: 其一,“三公”经费连年结余,为何预算居高难下?本刊记者梳理近年多地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发现,即便撇开奢侈浪费的因素,“三公”消费低于财政预算安排的情况已经成为常态。 比如,某市2012年市本级“三公”支出决算数为10.1亿元,比年初预算少花了1.1亿元,但2013年初该市市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安排11.1亿元,超出2012年实际支出1亿元。 其二,预算资金没花完,就算厉行节约?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每年地方政府晒“三公”经费决算时,总能听到“节约多少财政资金”的说法,但令公众质疑的是,“给多了花不完,就算节约?实际支出不需要那么多,为何不直接在预算中砍掉?”“宽松的预算约束,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默许’、‘纵容’公款乱消费。” 其三,会不会激发新形式的突击花钱?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三公”经费的总数是由各部门预算汇总而来,这部分经费已经通过预算划拨到各部门。有了预算安排,各部门就可以支出这笔钱。某省直机关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自从“八项规定”出台,一般不敢随意公款接待、超标准接待,结果是“有钱花不了,为花去这笔钱得想尽办法”。 行政经费预算更待“扎紧” “财政预算更需发挥‘紧箍咒’作用。”为促进公务消费预算资金适度安排,他们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三公”经费开支透明度。本刊记者前期采访了解到,目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未公开提及削减“三公”经费的相关数据,仅以“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一笔带过。 面对本刊记者“严格执行公务消费规定,‘三公’经费预算是否有更大的压缩空间”的提问,某省财政厅厅长说,“压缩空间最主要考虑的是适度问题,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确保正常公务活动运转,在节约原则下安排支出。而要保证适度原则,一要确保‘三公’经费公开,二是保证确实用于公务,这些都需要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接受监督。” 二是要求地方结合实际制定“三公”消费细化标准。早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提出,在财政预算公开已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推动建立现代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应该要走向严格公务消费预算支出标准。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广州市在2013年公布“三公”经费开支账本的同时,公布了公务车、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的相应标准,比如每辆车每年3.7万元,吃饭每人次100元,出国每人次5万元。2012年7月份,浙江温州市出台“史上最细公务接待标准”,将公务接待餐标限制到每人每餐60元。 曾参与全国人大代表公共预算读本编著的中山大学公共预算学副教授牛美丽说,细化公务消费标准,能够避免“管住小的管不住大的”,能够精准地按此标准编制“三公”经费预算,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按公务实际需要列支,而不是在往年的基础上人为压缩一定比例。 三是扎紧行政经费的“大袋子”。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教授认为,落实八项规定、践行厉行节约,在管紧政府“钱袋子”方面,“三公”经费只是个小头,占同级财政支出总额约10%的行政经费才是大头,大到政府楼堂馆所、公务人员工资福利,小到水电煤气。比如某省2014年省级行政经费预算安排达100.7亿元,而“三公”经费仅占7.4%。□ |
相关阅读:
- [ 02-19]三公经费绩效评估离不开预算细化
- [ 02-18]“三公经费详细公开”发出新信号
- [ 02-17]“三公经费”绩效评价应由民意主导
- [ 02-15]内蒙古:三公经费压下去 民生支出提上来
- [ 02-14]“三公”经费绩效评价,让“肉包子”变身“紧箍咒”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