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公款消费受到遏制 整治畸形消费割了经济“毒瘤”

2014-02-22 09:13: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如今,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公款吃喝等“三公消费”得到有效遏制,畸形消费这颗经济“毒瘤”正在被铲除,消费市场逐渐走向健康。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贺铿日前表示,畸形消费产业的调整接近到位。他指出,畸形消费产业主要是由三公经费形成的那些产业。在前些年,公款消费比较严重,以至于有的产业畸形发展,比如高档餐饮、高档旅馆、公费旅游等。去年严格贯彻中央的八条规定,使得这些畸形的消费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公消费支撑虚假繁荣

八项规定出台之前,市场上奢靡消费之风愈演愈烈:高档酒楼灯火辉煌,客满为患;演艺舞台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娱乐场所莺歌燕舞,奢靡腐化;高档品市场新品迭出,销售火爆。然而,如此繁荣的消费市场的主体并非普通民众,而主要是“三公消费”。

去年出台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后,娱乐市场、高档餐饮市场、高档礼品市场一下子冷清起来。北京一家商场的高档手表柜台的售货员说:“好多单位取消了年终抽奖。去年还有一两单政府批量购买的高档手表订单,今年一单也没有了。”

高档酒市场销售也在下降。据统计,作为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区,四川去年上半年305户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实现利税220多亿元,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负增长”。五粮液、茅台等一线名酒纷纷下调了今年的销售增长目标。

“这些畸形产业的调整应该说对去年的经济增长是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的,去年一年到现在为止,不能说这些调整已经到位了,但是已经接近尾声了,他们该要转向哪儿?据了解,餐饮业都在改变自己的经营方针。”贺铿说。

短期拖累经济但影响有限

中央整治“三公消费”大快人心,然而也有人认为遏制的同时也拖累了经济增长。贺铿说,前些年,应该说公款消费比较严重,这些是坏事,但它也会引起经济正增长,因为这个产业发展起来了。”

治病做手术总要有阵痛,短期看,打压“三公消费”似乎从整体上影响了消费增长,但从长远看,挖掉这颗毒瘤,能给普通民众腾挪出正常健康的消费空间。贺铿表示,有许多改革从长远来讲是可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是动力。但从近期来看,有可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产业结构的调整、雾霾的治理,消除过剩的产能,或清除某些其他不好的东西,都会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指出,目前,在“去奢侈”、“去浪费”、“去三公”的呼声中,公款消费逐步淡出,大众消费渐成主导。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长期来看,不仅不会影响扩大消费,反而有利于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去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在增长,据统计,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

大众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三公消费”能带来暂时的繁荣,但后患无穷。专家分析说,“三公消费”首先浪费纳税人的钱,败坏了社会风气;其次,这种消费往往脱离市场规律,扭曲商品价格,挤压了公众需求,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消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建武认为,过度的公务消费和浪费扭曲了消费市场,使得一些消费品产业价格虚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众的消费需求,而国家的相关举措则有利于使消费市场回归理性,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使消费品产业回归正轨。

健康的消费市场绝不是靠公款消费这种畸形经济来支撑的。“消费规模的扩大,需要真实需求的稳定增长来支撑,而不是通过不合理的公款消费以及攀比、奢华等过度消费甚至浪费来实现。”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

专家指出,挖掉“三公消费”毒瘤后,消费从此可以进入“平民时代”。今后几年,我国个人消费在消费总额中的份额将继续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逐步提高。而对企业而言,将目光从公款消费转向普通大众,就能根据市场的真实需求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

现在应该将“三公消费”压下来的资金用在民众身上,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如果我们着手理顺收入分配的关系,促进就业增长,居民消费应该会平稳增长,今年不会比去年差。”贺铿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