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报告称招工用工两难并存 新生劳动力半数为大学生

2014-02-19 06:49  白天亮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生劳动力半数为大学生

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报告认为,首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有机构成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其次,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新变化。一些中西部省份在省内务工人员的比例不断攀升,而到省外务工则下降。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劳动力短缺现象日趋严重。

另外,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用人需求下降。聘用高校毕业生企业的比例,2013年一季度比2011年一季度下降了二十几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当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占了整个劳动力市场新生劳动力的47%,而市场实际能提供的适合岗位却显得不足。

报告指出,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如此尖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教育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的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以上,占新生劳动力近一半的大学生根本无法与市场六成以上的中低端需求相对接。

此外,人口结构变化也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50%左右的水平,并成为一种常态;农民工总量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将进一步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无限供给进入尾声。

结构调整需向服务业倾斜

结构性矛盾突出,既会影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也会影响就业质量的提高。

如何有效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报告指出,应借鉴吸收国际好经验,逐步形成有效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政策框架和相应的措施办法。

教育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从源头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包括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在职员工的技能尤其是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水平,造就一支新的高素质的产业大军。还要重视以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为主线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能够快速回应产业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调整。

报告同时对如何充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建议,明确就业政策要与“调轻”就业结构相结合。

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功夫,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在推动发展中,要切实落实相关的便利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要主动跟进,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进入这些领域就业创业。

统一、开放、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可以加强信息匹配度,更好地化解摩擦性失业和招工难问题。

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灵活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加大和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匹配中的作用。要建立覆盖面广的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平台,应定期发布区域产业信息、地区经济发展信息和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减少就业市场中因信息不及时、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