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官场春节吹新风:官员拒绝送礼者 坦言节过得轻松

2014-02-14 06:53  刘少华 申孟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分享到:

③高端餐饮“放下身段”

过年团聚,就要吃饭。不过,高档餐饮与大众餐饮,各自的况味却不相同。

2月8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创下21年来最低值。专家指出,“拉低平均分”的就是高端餐饮业。去年,全国限额以上(年营业额在200万元以上的餐饮业者)餐饮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以往,高端餐饮业的高增速,主要依靠公款消费支撑。现在,高端餐饮业正在“寒冬”中力争“破冰”,“破冰”的路子,则是“放下身段”。“不转型,死路一条”,已成为许多高端餐饮经营者的共识。

“去年我们县最高档的酒楼,最少的时候,一天只有两桌吃饭的。没人敢公款消费了,这种高档饭店肯定顶不住。这不,现在都开始承办婚宴了。”河北一县城的公务员张军(化名)对记者说。

在上海的老字号杏花楼,标价成百上千元翅鲍的高档菜单无人问津,而包括48元半只酱鸭在内的平价菜单则广受欢迎;预订年夜饭,还取消了最低消费。上海的另一些中高档饭店,则在网上推出了年夜饭团购,“折扣很给力”。

在天津,老百姓发现,一些以前只能“仰望”的高级饭店,春节期间,也开始“不用交订金,没有最低消费,无须选套餐,可以自带酒水”了。

公款消费、高端消费萎缩,大众消费唱主角。

去年因总书记的造访而“意外走红”的庆丰包子铺月坛店,春节期间日均接待顾客2500人次,销售收入增长一倍多;春节期间,庆丰整体营业额同比增长超90%。而天津百饺园、宝轩渔府等餐饮企业,大众菜品的销售占到总体营业额的80%以上。

商务部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安徽、辽宁、广西、湖北、湖南等地,大众型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增速都在20%左右。而中烹协报告指出,春节期间,家庭聚会宴、朋友宴等成为餐饮业消费主流,占比达90%以上。

“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由平等,只有公款消费退出、市场回归理性,才能维持行业的良性竞争。市场应当跟特权脱钩,餐饮业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这种‘阵痛’过后,大家就能在平等的平台上竞争。无论高档低档,无论国有民营,都应该平等竞争,这无论对市场发展还是对社会风气,无疑都是一件好事。”杨伟东说。

④官员过“无礼之年”

“过去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每到过年,一些公务员家门前就车水马龙、大包小包,这是官本位意识太重所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竹立家表示,过去许多官员以这种方式体验权力和地位,是不正常的状态。

对于许多官员来说,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可谓“无礼之年”,从媒体的报道和本报记者的了解来看,送礼现象大幅降低,许多官员甚至关手机来“躲避”送礼。

内蒙古达茂旗党委书记伏瑞峰在春节期间拿“八项规定”做了“挡箭牌”,拒绝了前来送礼者。他坦言,“这个春节过得很轻松!”

“以前公务员不给上级送礼心里不踏实啊,不送就成另类了。现在则是送了都没人敢要,这确实是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效果。”谢春涛表示。

一些侧面的现象也佐证了官场送礼现象的衰落。山东青岛的商人虞哲(化名),往年春节前都给政府机关提供礼品,今年他一个订单也没接到。他告诉记者,虽然预料到了会有减少,但没想到幅度这么大,“政府动真格了”。

在北京西直门、建德门等地附近的多个高档烟酒回收的店里,记者了解到,与往年不同,今年很少有人拿名贵烟酒前来兑换现金。在福建宁德,一位政府宿舍小区门卫老黄说,今年没什么人来送礼,而在往年,由于送礼车辆太多,他需要专门维持交通秩序。

事实上,这一趋势早有预兆。在春节前,胡润在其《2014年奢侈品消费者调查》中就表示,在其调查的富豪中,计划在春节送出超过5000元以上礼品的人比去年减少了25%。

官员们礼品的减少,甚至影响到了其子女的春节红包收入。据报道,春节之后,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处理的许多案例中,官员子女们抱怨压岁钱在今年锐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璋对记者表示,这种轻松过年的方式应是以后的常态。他认为,在严令禁止之下,新的风气已经形成,但习惯的养成,则需要等媒体和民众“对公务员的这种状态不再惊讶”的时候,才会形成一种良性状态。

“今年应当为公务员们感到高兴。”竹立家说,“他们终于可以跟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和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过年,不用疲于送礼、应酬了,那样反而身心疲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