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发红包被逼婚被问收入 三招神回复解救春节恐归族

2014-02-04 09:49  董鑫 周敬启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C类恐归族恐慌

回家无隐私

收入财产情况,本属于每个人的隐私,尤其对于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自己每月收入几何、如何开支,往往希望对亲戚朋友甚至家里人保密。在北京从事IT行业已有两年的小宁,便是如此。小宁的月收入与绩效挂钩,因此每个月实际收入不平均,基本保持在7000至10000元之间。大专毕业的他已报名参加自考,拿到本科学历,周末就贡献给了培训班。而报名自考的事,亲朋好友大多不知情。

“我不想告诉爸妈,但是他们就想知道我钱花在哪儿了。”小宁说,在京工作两年基本没有存款,但都花在自己认为该花的地方。过年一回到家,父母和亲戚朋友便仔细询问他收入如何,让他十分无奈。“还有一个不愿说的原因,就是担心别人找我借钱拿不出来。”小宁回忆,此前朋友找他借钱,手头紧张又不好意思拒绝,东挪西凑才借来5000元给朋友。

C类神回复:解决小宁的担忧,网友支招“要主动出击”,不等亲戚朋友问及工作就主动曝光。“月收入三万,so easy!”当然,你也可以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央企,是你时常合作的商业伙伴,它们的产品价格高、质量差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没办法,这就是工作,“一个乙方还耍大牌,只能忍了”。这不算撒谎,因为你开车总是要加油的。

逼婚之神回复

逼婚之女学霸版

家长:怎么还不结婚啊?

女儿:我念高中时您准我谈恋爱了吗?

家长:没有……

女儿:那我念大学时您准我谈恋爱了吗?

家长:没有……

女儿:那我念研究生时您准我谈恋爱了吗?

家长:也没有……

女儿:我成女博士了您让我嫁人?

逼婚之宅男版

家长:让你相亲,你干吗不去啊?

儿子:不敢去。外面车多太危险,你从小就这么教的啊。

家长:那你打电话了吗?

儿子:没有。你从小就说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的啊。

专家观点

“恐归症”反映了

传统观念和现实的割裂

年轻人害怕回家过年,归因于个人心理素质不过关,还是家长们过于“强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社会传统观念和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不接轨,是造成部分年轻人患上“回家恐惧症”的深层次原因。他解释,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视野较为开阔,思想也更为开放,与家长们对待压岁钱、婚恋等的观念有一定分歧。

“不少年轻人其实收入并不高,生活压力比较大。”夏学銮教授分析,许多北漂青年的实际收入有限,与家长、亲戚朋友的期望或许不相符。他们的老家在小城镇或乡村,社会风气较为传统,街坊邻居相互攀比,“好面子”的家长唠叨不停,逼婚、压岁钱等自然让年轻人不胜其烦。“要治好‘恐归症’,家长们应该学学春晚小品《人到礼到》中的‘刹住不正之风’,理性、开明地接受年轻人的新观念。”

文/记者 董鑫 周敬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