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试点权力清单制度 专家呼吁尽快推广至全国
2014-01-17 06:47 柳霞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分享到:
|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制度”由此进入公众视野。近期一些地方两会中,关于“权力清单”的提案、议案,再次成为媒体追逐、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期“国是聚焦”,就“权力清单制度”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 记者:“权力清单”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详细规定权力究竟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到底怎么干等权力运行边界。那么作为一项制度它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即如何理解“权力清单制度”呢? 程文浩:权力清单制度是实现权力公开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而权力公开运行并不仅仅要公开权力清单,还包括公开权力的过程和结果。 所谓“权力清单”,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将权力的列表清单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是我国推动政务公开、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群众监督、从源头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的政府改革和廉政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权力清单制度要想达到应有的效果,本身必须做到全面化、具体化和强制化。 所谓全面化,就是权力清单应当涵盖我国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横向到边,纵向到顶到底。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公共权力都应在公开之列,不应存在任何“暗区”甚至“盲区”。 所谓具体化,就是权力清单本身的内容应当具体而精确,不能模糊处理、蒙混过关、搞表面文章。对于每一项公共权力,“权力清单”都应明确权力的名称、来源(其依据的法律法规)、行使部门、行使规则、监督投诉渠道等。只有全面完整地披露权力的基本要素,才能够真正称之为“权力清单”,而不是应付上级要求的摆设。 所谓强制化,就是公布“权力清单”应成为对全国所有公共部门的强制性要求,而不能仅仅是个别地区或部门的自发行为。权力是公共部门及其领导者最核心的资源,公开了权力清单就等于把自己的权力“家底”完全公之于众,今后他们自身行使权力的自由度将被大大压缩。因此,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围绕权力公开而展开的斗争与博弈将长期进行。 权力清单制度强制化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对于违反权力清单制度的谎报、虚报、瞒报等行为,应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没有这些刚性手段做后盾,权力公开运行必将困难重重,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记者:在“权力清单制度”写入《决定》之前,已经有很多地方在尝试推出权力清单了,在您看来,这些地方积累了哪些经验? |
相关阅读:
- [ 01-16]“权力笼子”越收越紧,破“心中贼”刻不容缓
- [ 01-16]要知“权力”双刃刀,居官守土啥为先?
- [ 01-16]埃及新宪法草案公投 权力的游戏是否重演?
- [ 01-15]李克强:规范权力运行 推进廉洁政府俭朴政府法治政府建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