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均为院士 平均年龄超80

2014-01-11 06:48  徐京跃 顾瑞珍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张存浩:急国家之所急的“张着急”

张存浩,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

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就此落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同事叫他“张着急”,因为他总是急国家之所急,敢于完成国家急需的任务。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骤变迫使中国急需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70年代开始,他又转入化学激光的基础和应用。

据统计,他已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曾获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而他从来都把名字挂在最后。

张存浩的儿子张融说,“父亲说‘外语不用就没了’,所以总是下班后读英文文献。”张融说,父亲对他的影响还包括古典音乐欣赏,“我们会在乐队、指挥、作品方面进行交流,我们还经常一起唱,他大概会唱上千首歌曲。”

已陪伴张存浩院士59年的夫人迟云霞说,“张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不但是我的丈夫,也是我的导师。我们做夫妻没有吵过架,我们的家庭是幸福和完美的家庭。”张存浩笑看妻子:“我对你无比地感谢,没有你的支持,我今天万万做不到这一点。”

程开甲:隐匿几十年的核弹先驱

程开甲,“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工作。

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从1963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开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历任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后,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

20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不顾年迈,仍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继续进行研究。据中新

24人获最高科技奖 半数获奖时已“80后”

本报讯(记者雷嘉邹春霞)北京青年报记者统计发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至今,14年来共有24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为83.5岁,这些获奖者均为院士,有4位还是两院院士。

据北青报记者统计,三分之二的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年龄超过80岁。获奖者中“80后”最多,有12位,占获奖人数的一半,如刚刚公布的2013年获奖者张存浩院士就生于1928年,今年86岁。有6位科学家获奖时超过90岁,其中,与张存浩一同获奖的程开甲院士,今年96岁,是14年来获奖年龄最高的科学家。另外有5位“70后”,唯一的一名“60后”是2001年度获奖者之一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获奖时仅65岁,也是14年来获奖年龄最小的科学家。

不过遗憾的是,作为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获奖者,包括“最小获奖者”王选在内,目前已经有7位最高奖得主离世,占获奖者的四分之一。仅去年,就有2007年度获奖者、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2005年度获奖者、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先后于6月、10月去世。

据了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人数不超过两名。14年来,该奖项仅2004年出现空缺。据媒体报道,当年最高奖评审程序微调,往年入围最后一轮又未能获奖的科学家2004年可以跳过初评,直接进入最后一轮,由此导致最后一轮有5名候选人,使投票分散,最终未能产生最高奖得主。此外,2002年、2006年均只有一名科学家获得最高奖殊荣。新华社电(记者徐京跃顾瑞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