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磁灶一工地出土的宋代陶棺,陶棺内原先装有骨灰。 博物馆展厅里展出洛江区河市出土的宋代陶棺 近日泉州晋江磁灶一工地发现古墓葬,出土一具神秘陶棺。泉州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认为,这具陶棺与此前河市出土的宋代陶棺极为相似,推断该陶棺年代应为宋代。 据了解,陶棺是火葬后盛骨灰的葬具。 现场 工地出土陶棺 顶端小盖子缺失 12月上旬,泉州收藏爱好者王先生在晋江磁灶火车站一带,发现一拆迁工地上出土一具袖珍版“棺材”。根据数年的收藏经验,他一下子意识到“这也许就是陶棺”。 “工人说这是从一个墓里挖出来的,但我没有看到墓志铭和其他任何文字信息。”王先生介绍,虽然他赶到时墓葬整体形制已遭破坏,但墓内的红色薄砖尚存,“那种红砖是宋元时期闽南地区地区的墓葬经常使用的”。 泉州市考古队有关人士介绍,陶棺没有墓志,但陶棺内部底层有一层薄薄的骨灰,由于淋过雨水,骨灰受潮严重。 “发现时陶棺内只有骨灰,棺体顶端的方形小盖子已经不见了。”首个发现陶棺的王先生说。 鉴定 或为宋代器物 盛装墓主骨灰 这具陶棺被送到泉州市博物馆收藏。经测量,陶棺长56厘米,宽24厘米,高26厘米。 记者观察,该陶棺盖表面有一定弧度,棺盖头部呈锯齿纹样,陶棺前后均有浮雕。细看之下,棺体前挡板中部塑有花纹浮雕,尾部是一对称图案,可惜图雕内容无法辨识。整个陶棺底部基座均刻有花纹、祥云之类的图案。 “这具陶棺与此前在洛江河市出土的一具陶棺极为相似。”泉州市博物馆专家组说,上世纪洛江区河市曾出土一具陶棺,其形制、规格均与此陶棺有相似之处。洛江河市出土的陶棺长78厘米、宽25厘米、高28厘米,比晋江磁灶出土的这具陶棺长22厘米,宽和高及棺体造型和浮雕图案相差无几。 泉州市博物馆专家组经过初步鉴定,晋江磁灶工地上出土的这具陶棺应为宋代古墓随葬品。而与其他陪葬品不同的是,这具陶棺是用来装墓主骨灰的。 追溯 丰州也曾出土 墓主身份显赫 无独有偶,上世纪末,南安丰州镇西华村曾出土过元代盛氏家族的3方墓志及3具元朝陶棺,而且墓主身份显赫,分别为南宋诗人盛世忠、元初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的妻子盛柔善(盛世忠孙女),以及盛柔善的弟弟盛师亮(盛世忠之孙)。目前这3具陶棺藏于南安市博物馆。 南安市文管所主任杨小川说,当时3具陶棺是在工地上发现,工作人员赶到时墓葬形制已经看不清楚,但出土时陶棺里放有骨灰。 盛世忠家族累世尚武,他本人是地方武职人员,既喜马好弓,也酷爱文学,擅长赋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曾将诗文汇集刊行于世,可惜完整的诗集没有流传下来。 亦黑迷失是元初著名航海家,多次奉忽必烈之命出使海外,出色完成外交使命,为佛教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元代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探究 东汉后僧侣火葬习俗传入 宋元盛行 这些出土的陶棺为何棺内装有骨灰?泉州考古界人士介绍,陶棺是火葬后盛骨灰的葬具,至于宋代的陶棺在四川成都、绵竹等地也曾多次发现,其葬具或用陶罐、木棺。 史料记载,东汉后佛法东移,印度僧侣盛行火葬的习俗也随之传入。先是佛教一些高僧“依外国之法,以为火焚尸”,后来民间信佛者也奉行火葬,南北朝以后一度大为流行。由于火葬简单、节俭、卫生,又不占地,它在民间禁而不止,到两宋时民间的火葬仍相当盛行,尤其是东南、河东一带地狭人众,火葬之风更盛,很多地方均设有化人享。 元朝火葬仍非常兴盛。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就记载四川、宁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的火葬习俗,这些史实恰好与闽南地区曾多次出土陶棺不谋而合。 记者 张素萍 文/图 |
相关阅读:
- [ 12-27]晋江磁灶出土陶棺 或与宋元时期火葬习俗有关
- [ 12-27]晋江磁灶出土陶棺 或与宋元时期火葬习俗有关
- [ 06-23]甘肃泾川千年陶棺出土舍利和1000余粒佛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