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聚光灯 > 正文

日媒紧盯安倍本周是否参拜 悲观测中日韩僵局

2013-12-24 15:10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安倍把日本带上危险道路

“不管爱他还是恨他,安倍都是一个外国同行能跟他谈事的人。”英国《金融时报》今年7月曾刊登社论称,“一个更强力的领导人在日本是正分而不是负分”,其理由是安倍在2016年之前不需要再举行大选。此前,奥巴马坦承对日本领导人频繁更换感到厌倦,因为这种旋转门式的不断换人意味着从冲绳的军事基地迁址到TPP谈判什么事都谈不成。中国方面也曾对已下台的日本民主党的历任首相不放心,因而不敢敲定任何东西,尽管民主党在表面上比自民党对中国更加友好。

5个月过去,《金融时报》的这个结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因为安倍的强势和危险让许多日本国内外人士越来越忧虑。《日本时报》22日刊文称,重回权位之后,安倍精明的公关团队着力创造流行词语,作为其执政标志,利用它们左右辩论和俘获公众的注意。在最近的以抗衡中国为中心的安全战略上,安倍政府通过“对国家和地区的爱”谋求公众支持。早稻田大学宪法教授西原博史说,把爱国主义问题包括进一个国家战略让人感觉很奇怪,应该是每个人自己决定他们是否爱国,“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战略强制民众爱国,以换取国家提供的保护或安全。”报道称,爱国主义一直是个敏感问题,它常常唤起对日本二战战败的痛苦记忆,也引起中韩等邻国不满。日本一名官员说,爱国主义问题是在权衡“多种因素”后包括进去的。但日本执政联盟的一些议员认为,即便中国令人担忧,在安全战略和国防计划中提及它也应“适度”。

“日本民众应制衡安倍的集权倾向。”咨询机构Teneo Intelligence日本政治分析师哈里斯20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说,安倍正致力于将日本首相的角色从立法管理者转变为总司令,统管更为强大的国防部门。这些改变与日本战后的民主传统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提出一个问题:牺牲建立在共识基础之上的民主体制与中国竞争是否值得。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21日报道说,在战后的日本,法院、银行、内阁法制局、公共广播机构和大学等都远离党派影响。在安倍统治下,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让这些中立、自治的机构涂上党派色彩,日本银行已成为推行“安倍经济学”的工具。BBC称,日本的自由派认为,安倍想把日本带到战前。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称,绝大多数入伍的日本青年是为了“当个军事外交官”或人道主义救援者,而非去打仗,如果安倍真打算恢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他将发现这是项艰巨的使命。

上海交通大学学者王少普对《环球时报》说,安倍迅速收揽军事、安全、政治大权,是为了便于实施他的右翼复国梦想,最终目标是重建东亚乃至世界的新秩序,这对日本来说是很危险的。

“2014,看不到中日缓和迹象”

“伊朗局势缓和,世界大国对叙利亚也失去兴趣。2014年,中东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最危险的地方可能是东北亚。”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做出这样的预测。他说,鉴于中日当前在东海的紧张烈度,2014年注定将是决定性的一年,但迄今看不到缓和迹象。加拿大《环球邮报》称,“自1945年以来,臣服于美国是那次灾难性战争的一个必然后果,多数日本人可以忍受这一点,但向中国屈服是不能容忍的。”

日本看上去已埋下2014年东亚紧张加剧的火种。22日,由安倍设立的“关于重建安全保障法律基础的恳谈会”代理主席北冈伸一在日本官方电视台NHK节目上表示,可能将在春季向政府提交允许全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报告。他称,日美将在明年年底再次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有关集体自卫权的修宪案投票有必要在此之前完成。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世耕弘成同日表示,有关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专家研讨已基本完成,将由内阁决定提交议会投票的时间。《产经新闻》22日提及中日韩的另一个敏感点:教科书问题。文章称,中日韩三国共同教科书“是幻想”,因为在有关日韩合并条约、南京大屠杀人数、慰安妇等问题上看法很不相同,迄今三国举行的政府会议上几乎没有共识。

德国慕尼黑社会、生态和经济研究所本月发表报告称,日本正试图阻止自己衰落,美国也正在失去动力,而中国经济的潜力仍在增长,美日试图遏制中国。这一情势与1914年的一战前相似。俄罗斯《消息报》20日称,有日本媒体预测中日可能明年1月发生战争。俄专家认为,根据目前两国经济潜力的差距,竞争将对中国有利,日本将处于劣势。共同社22日称,日本寻求与中国建立空中危机管理机制展开磋商,但若拒不接受中方防空识别区将很难磋商。

法国《青年非洲》杂志文章称,中日风波中,日方试图倚仗美国保护对中国施加压力,而中国将“继续测试美国维持其在亚洲存在的决心”,奥巴马不断重复“重返亚太”的重要性,但究竟愿意走多远和付出多少代价令人怀疑。【环球时报驻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特约记者李珍 萧达 青木 杨明 马晴燕 汪析 玉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