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北上广深房价连续3月涨幅超20% 年末或有价无市

2013-12-23 09:25:4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虽然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整体继续收窄,但一线楼市的房价上涨幅度依然不小。

年末,开发商在土地市场掀起新一轮拿地热潮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密集收紧楼市限购政策。可以想见,2014年“调控冷”与“预期热”现象或将并存于各地楼市。在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逐步成型的背景下,明年房价走势将保持平稳。

北上广深连续3个月涨幅超20%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连续第三个月同比涨幅超过20%,其中,北京为21.1%,上海为21.9%,广州为20.9%,深圳为21.0%。

一线楼市的二手房市场也异常火热。数据显示,11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与去年同月相比,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8个。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同以“两位数”的涨幅遥遥领先,其中,北京20.1%的同比涨幅令人咋舌。

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也延续着火热的态势,戴德梁行18日发布数据显示,土地市场热点正向一线城市回归,其商品住宅用地出让金和溢价率均明显上升。

戴德梁行华东区综合住宅服务部主管伍惠敏分析指出,标杆开发商在2013年内加大土地市场投入力度,在拿地结构上向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省会城市倾斜。“标杆房企每有6.4元的销售额就会拿出1元来进行土地储备。全国销售额排名前15位的房企,如万科、金地等则更是如此。每有1.7元的利润就会拿出1元来拿地。”

显然,从近期来看,年末地市的火热仍将支撑民众本已居高不下的房价上涨预期。

年末楼市或陷“有价无市”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1月-11月份,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速比1月-10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住宅销售额增速比1月-10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

业内分析认为,近期主要城市相继收紧了“限购限贷”政策,市场观望情绪也有所加重。在北上广深楼市调控相继加码后,二、三线城市正陆续跟进,目前已有18个城市公布调控新政。多个二线城市新政强调了预售证管控,调高了二套房首付比例,收紧了非本地户籍居民购房条件等。

上海中原地产一家门店经理告诉记者,自政策出台后,对门店的二手房交易影响较为明显。相比之前的周末,客户带看量下降了5成。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也表示,前期房价上涨较快城市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提高了二套房交易成本,增加了保障性住房供应。特别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使市场交易有所降温。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地方调控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购房成本并延缓部分置业需求,进而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12月全国住宅成交量或将继续下滑,加之年末银行信贷的从紧,楼市或进入“有价无市”的过渡期。

楼市调控长效机制将逐步发力

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控还应利用财税、土地、金融等手段多管齐下才能不断增加协调性与针对性。信贷手段灵活性强,应坚持体现差别化,支持刚需,限制投机;土地调控最为直接,在房价上涨明显的城市,应加快采取增加住宅用地供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供求矛盾;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关房地产的税收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及“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等举措。业内人士认为,这都将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伍惠敏认为,由于一线楼市房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2014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或将强调预售证管理,尤其是高端项目的预售证发放将会较为谨慎。若政府在2014年下半年出台具备长效调控功能的房产税政策,也将会与当前在上海和重庆的试点政策有明显不同。其将更准确的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保护自住及改善型需求。

展望2014年楼市,伍惠敏预测,2013年第四季度出台的地方调控政策,将对市场预期产生“心理降温”,但鉴于2013年市场活跃成交的惯性作用,预计2014年上半年住宅市场走势仍将保持平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