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84.9%公众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纠结

2013-12-10 07:13: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87.4%受访者表示当前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虽然基本的道德准则告诉我,遇到老人摔倒当然应该主动扶起来,但是在如此多的信息轰炸之下,我难免对自己的坚持有些疑惑。” 罗君坦言,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上,他有着道德上的焦虑——不扶自己良心上过不去,扶又怕被讹。这个问题有时会让他非常纠结。

“如果带女儿出门碰见老人摔倒的情况,我就真的傻眼了。”赵泉的女儿今年4岁,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小朋友乐于助人、尊老爱幼,书里画的也都是小朋友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遇见摔倒的老人,如果不扶,怎么对女儿解释呢?如果扶了,碰上讹人的给女儿造成心理阴影怎么办?“真希望我永远不要碰到这样的问题。”

对于普通老人而言,大家在扶老人问题上的道德焦虑也渐渐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说实话我真不相信有这样的老人存在。”北京某中学退休教师刘齐(化名)一直弄不懂那些讹人的老人是怎么想的,“究竟能为了多少钱把老脸都丢了?是因为没有保险?或者子女对他不好?”

刘齐直言,讹人的老人毕竟是少数,媒体不能净捡着负面的个案去写,弄的老人好像都是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似的。大家不能因为个别极端的事件,就对整个老人群体产生误解。“前两天我还和儿子讨论这件事,我告诉他,如果我摔倒了,我首先就会大喊‘我是自己摔倒的’。”

调查显示,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直言,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担心子女埋怨自己。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 郑路说。

郁喆隽表示,在年轻人扶老人的案例中,如果判决不当可能会造成代际之间的矛盾。本来社会中的人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这样的案例如果越来越多,人们会越来越偏向于变成一种原始的孤立的个人,就好像人只能依靠自己,严重的还会出现反社会的行为。“应该重视这些案例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59.5%受访者认为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

如何才能化解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受访者首选“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59.5%),其次是“目击者要勇敢讲出真相”(15.1%),排名第三的是“司法判决应注重对社会的引导”(7.2%)。接下来是:媒体不能只渲染部分极端个案(5.7%)、相关部门要给人可信服的真相(5.2%)、在社会上倡导勿以恶小而为之(3.1%)等。

郁喆隽表示,当大家都在谈论扶老人事件,说明大家都还很关注这些事件及其背后的问题。如果当大家对这种事情冷漠对待、认为理所应当时才是最糟糕的。“常言道人言可畏,如果讹了别人,以后便再无人相信你,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这本身就是做坏事的一个后果。从制度层面而言,如果讹人的人受到法律的严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卞绍斌表示,法律法规是外在的,道德良知和道德信念才是左右个人行为、构建良序社会道德法则的根本源泉。当下应当改变那种灌输式、教条式的道德教育模式,着重培育基于道德自律的实践理性能力,特别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道德自觉能力。

“要弥补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化解焦虑,制度保障是必须的。”郑路建议,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会,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大家的顾虑,降低风险成本。“虽然大家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心与焦虑,但我相信,如果真的遇见类似情况,大多数人还是会伸出援手。”

调查中,28.1%的受访者认同,虽然扶老人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冷眼旁观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还是会伸出援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