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探讨中国梦理论框架和内涵

2013-12-09 18:54  简介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李艳  
分享到:

1. 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中国梦”由习近平主席定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到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小康社会是一个全体城乡居民生活殷实的社会。这意味着,到2020年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约1万美元)翻一番,到2030年左右实现城镇化(即城市人口达到10亿左右,约占中国总人口的70%)。“现代化”指,中国在科技、经济、商业等领域重新成为世界领头羊,实现中华文明复苏,实现文化繁荣军事强盛,并且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各项事业。

“国家层面的中国梦”可以从以下七个环环相扣的角度理解:

1. 强大的中国:经济、政治、科学、军事;

2. 稳定的中国:无动乱;社会信心足;

3. 富裕的中国:人民生活殷实;

4. 和谐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和睦;

5. 文明的中国:公平正义,文化丰富,道德高尚;

6. 美丽的中国:环境美好,低污染,现代化城市,美丽的自然风光;

7. 创新的中国:科学领先;艺术辉煌;创新型产品;

2. 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以人民个人幸福为重心,打破集体大于个人的传统观念。“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与“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是统一的。实际上,实现“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层面的中国梦”的实现。换言之,实现“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意味着“个人层面的中国梦”顺利实现。因此,“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将打破国外那种认为“中国以牺牲个人来造福集体”的定势思维。

“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可以详细解剖为两个方面:(1)物质幸福;(2)精神幸福。

物质幸福涵盖生活的各种必需品,并确保人人有所依,涵盖教育、医疗、退休、食品安全、住房和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物质幸福还包括良好的就业、富裕的家庭生活、享受娱乐等,还包括个人权利受到法律正当保护。

精神幸福可以解释为“积极心理学”,这是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创的“幸福科学”,是将抽象模糊的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有着具体内容和标准的学科。

积极心理学通过科学的干预使个人、家庭和集体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因此,积极心理学与中国梦不谋而合。塞利格曼解释说,积极心理学强调幸福感,强调梦想的内容以及实现梦想的方法。塞利格曼提出幸福五元素(简称PERMA):积极情绪(强调好的一面);投入(专注于任务,对任务充满激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意义(让自己归属于某种超越自我的东西);成就(清晰可见的成就)。塞利格曼认为,PERMA以及整个积极心理学是人们在自由无压迫时的心理追求。

重要的是,well-being比happiness更宽泛,虽然这两个词都对应中文“幸福”。幸福感更强的人,更成功,更具创新力,精神更高尚,也更和谐。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幸福不仅有个人情感价值,也有社会道德价值。比如,幸福感更强的人更无私。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更有可能帮助他人。幸福感越强,种族歧视、攀比等情绪越少,也更容易宽恕。简言之,幸福感越强,人民素质越高。

一个幸福感强的中国必然是一个创造力强的中国。当一个人恐惧、有压力或者沮丧的时候,满脑子肯定是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只有一个人情感更积极,才能更胜任创造性的任务。那么,如何让中国的下一代更富有创造力呢?那就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吧!

幸福还有其经济价值。幸福感越强,工作表现越好,失业率越低,也更爱关心他人。这样的人也更健康,需要的医疗资源也会更少。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习近平主席强调幸福必须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而塞利格曼将幸福五元素从积极情绪进一步延伸至投入与成就,因而这两者是相通的。

中国梦对个人而言意味着个人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促进个人发展的科学,能提高幸福感,进而增强中国人民的韧性和成就感,使中国社会更稳定更繁荣。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