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加装"安全阀" 防范跑路杜绝网贷欺诈

2013-12-09 07:19  周小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防范“跑路”事件杜绝网贷欺诈

互联网金融开始加装“安全阀”(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周小苑

近日,我国首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联合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发布。报告指出,目前互联网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和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和规模逐渐扩大,迫切需要解决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风险防范及监管问题。

网络风险日益突出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正在悄然改变着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互联网金融是新兴、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业态,具有小额、快捷、便利的特征,因而具有显著的包容性,解决了许多传统金融体系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与传统金融体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广义的金融体系。

然而,随之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今年3月,谷歌抓取到支付宝转账信息及个人敏感信息,并开始在网上大量传播。事后支付宝发表声明称,确实存在类似漏洞,但是泄露信息不含真实姓名、密码等重要隐私。互联网环境中支付业务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的确值得担忧。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助理总经理王梅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信息的安全风险,犯罪分子往往利用黑客技术或者一些掌握这些重要信息的单位管理上的漏洞,窃取信息,出售谋利;第二个是信任风险,以点对点(P2P)网贷为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信用卡套现和洗钱交易频繁出现,并且越来越隐蔽。同时,由于用款方信息不透明,且没有第三方来测评借款人资质,使得网贷平台“跑路”事件频发。

构筑虚拟空间秩序

尽管随着互联网金融应用的日益广泛,安全风险不断增大,但仍难以阻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该报告指出,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向移动化和电商化方向发展,创建综合业务的一体化平台,促进网络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全面创新,将出现具有广泛认可度的服务品牌,加速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融合。

“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是企业业务的拓展。”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王永红表示,当前互联网金融安全,在物理空间已经有了一整套维护社会秩序的体制和机制,然而在虚拟空间,我们要重建一整套虚拟空间的秩序,并且还要建立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到金融领域,就是网络空间的金融信息安全,而金融信息安全的水平最终决定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

“金融是应用部门,其安全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套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空间;其次是厂家,开发安全的产品,业务部门才能放心应用。”王永红说。

坚决惩治非法集资

事实上,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只有制定规范并加强监管才是防范其安全风险的重要措施。“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明确,并不是像企业宣传的零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表示,互联网金融一般都跨行业运作,以淘宝的余额宝为例,横跨金融、互联网、零售等多个行业,这样的产品是由银监会、证监会,还是其他相关部门管理,现在还并不明确。

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会长马明哲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只有在“一行三会”的领导下不断夯实平台,完善风险管理,才能确保行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包容失误。但同时绝不姑息欺诈、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能触碰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两条法律红线。” 刘士余表示,尤其P2P平台不可以办资金池,也不能集担保、借贷于一体。传统线下金融业务转到线上开展,要遵守线下金融业务的监管规定。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将配合各级公安机关出重拳打击利用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促进正常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引导和支持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完善管理,守法经营,发挥正能量。

王梅认为,保证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安全与可信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打造安全可信网站认证体系;二是要采取多种手段保障金融交易安全;三是加强教育、引导与宣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