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时政 > 正文

赵津芳在2013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上发言

2013-12-07 07:36:43 赵津芳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玮

在2013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上的

主旨发言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 赵津芳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志愿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13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与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一起,交流志愿服务经验,畅谈志愿服务发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向莅临大会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以及来自各国的志愿服务组织,和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志愿服务是人类高尚的事业,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志愿服务的精神,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既是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也是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的象征。今天,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也融入到国际志愿服务行列之中,与大家一起汇聚志愿力量,共筑中国梦想。

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与世界同行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志愿行为在全球广泛存在且影响巨大。国际志愿服务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到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中国与世界在交融中共同进步。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已经成为国际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奥运志愿者用美丽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完美诠释了中国的承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本人很荣幸担任了奥运村运行团队副主任和绿色家园媒体村村长,作为奥运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媒体村,我的团队与755名志愿者,共同接待了来自93个国家427家媒体机构的6000名注册媒体人员,用心血和汗水“赢得了赛场外首枚金牌”。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最好的名片。

因为志愿,全世界的人更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感受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志愿,中国和中国人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观念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中国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文化同行

在中国,志愿精神自古有之,“兼相爱”、“爱无差”、助人为乐、推己及人等一系列孕育着“志愿服务”理念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世人所倡导。新中国成立以后,“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人心。伴随改革开放,现代志愿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志愿服务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北京的学雷锋“综合包户”、天津的青年志愿服务队等都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这既是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和延续,也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志愿服务工作在我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处处都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日益壮大的志愿者大军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无偿为他人提供帮助、为社会服务,已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动。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从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发展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域极为广阔且极具开放性的群众性实践活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这为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提供了思想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与时代同行

志愿服务是一项大有可为、崇高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热情,真诚的爱心,积极的行动,通力的合作,永远的坚持。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要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培育志愿文化,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共同关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要充分发挥联合的作用,突出联合的力量。要与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志愿者、各单位、各部门、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与愿意为志愿服务事业给予支持、给予帮助的组织和个人加强联合,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上实现联动。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要以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促进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立法进程,致力于开展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致力于加强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

站在新的起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相信在志愿精神引领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志愿服务组织及广大志愿者的努力下,我们的世界将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谢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