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教社副社长王志刚:数字资源开发要少而精
2013-12-06 11:53:5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李艳 |
数字资源开发一定要有少而精的概念 新华网:随着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日益普及,孩子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多,老师家长对数字教育认可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人教也提出过传统出版社要从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您认为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的服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王志刚:这个问题非常好,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政府和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社会、学生、教师、家长对数字化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认可度也不断加强。教育设施包括宽带网络、网速也在不断提升,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这种情况下对学习的模式、教学的模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传统教育出版不得不面临着升级和转型。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出版业外的企业参与进来,包括技术的、渠道的、终端的,甚至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资本参与数字出版,这对数字出版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 升级就是要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和方法来优化我们对内容产品的研发、管理、生产以及销售。转型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过去做一本一本的教材变成为教育或者为社会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过去说的立体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在服务上加强,由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变。 随着教育和技术的结合,使得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甚至于协作学习变成了可能。所以人教社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包括今年9月份推出的“人教易学”产品,包括教师版、学生版和家长版。它里面有几个模块,运用了数字化的技术让学习者先做自我诊断,就像咱们到医院看病一样,可以测试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然后根据你的水平去推送和选择适合你水平的题,然后逐步加大难度,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个性化的提升过程。 新华网:这意味着突破了原来传统教育里课堂的地理空间概念,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王志刚: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还可以进行远程的交流。你在外国也没有关系,你在新疆,我在海南岛,都没有关系,都可以进行互相交流。 新华网:人教社提供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这段特殊的教育期间内,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在学习体系当中各自的功能和定位应该怎样区分? 王志刚: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多一些纸质的阅读好还是多一些数字化的阅读好,这确实是大家目前争议比较多的问题。通过数字化的学习,可能会获得丰富的知识资源,但是也会有接收到很多不良的信息。许多家长也担心过多的看屏幕、看数字化的东西,是不是对孩子的视力产生影响。我觉得要关注两方面,一就是要考虑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他有一个认知发育的问题,二是如何培养想象力和自我动脑筋的过程,涉及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面。比如说对于一些学习中的难点,我是通过认真的思考呢还是通过上网一查就查到答案,不会促使孩子不动脑子或者抑制他的想象力了等等,这个确实是教师和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孩子们在翻书过程中可能还伴随着思考,可能还伴随着写写画画,把阅读过程和情感和知识的学习交融在一起的体验,上网可能这方面的体验就不如用纸质的效果好一些。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数字化毕竟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无论你面对不面对它都要来。通过数字化阅读确实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查阅一些资料,查一些疑难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快,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也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包括个性化学习以及网络互助性学习也提供了可能和帮助。我认为在数字资源开发方面一定要有少而精的概念,要准确,要科学,如果你查到的资源科学性没有保证,那教师和家长都会担心的。 |
相关阅读:
- [ 07-12]专家称版权保护和开放获取现状阻碍中国数字出版
- [ 05-14]白皮书: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