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包括一座新常年站

2013-11-23 12: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建2座南极科考站 着手编织南极航空网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作,并前往维多利亚地罗斯海地区,为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选址。

东南极冰盖将挺立“泰山”

即将建设的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其名字取自泰山的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象征着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际上其命名也是众望所归,在2008年建设昆仑站前的科考站全国征名活动中,“泰山”就紧随“昆仑”之后排名第二。

泰山站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是一座仅供南极夏季使用度夏站。根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之所以在该地选址基于四方面原因。一是该地夏季海冰会融化,适合破冰船抵达大陆边缘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也适合进行较大规模的野外调查。二是该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冰面光洁,雪层密度较高,易于建站及运行维护。三是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距离昆仑站715公里,距离格罗夫山85公里,可以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四是该地是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大气(气象)、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工作的理想位置。

根据设计,泰山站站区建筑总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度夏期间最大容量在20人左右。主体建筑主要功能包括生活住宿、物资备品、科研观测、紧急医疗、动力源等。主要动力以清洁能源为主,燃油发电为辅。

新常年站或落户罗斯海西海岸

我国计划于2015年开建一座南极常年科考站,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预计其规模计划与中山站相当,建筑规模5500平方米,其中包括夏季宿舍、应急动力楼、综合楼、主宿舍楼、动力房、科研楼等。度夏期间可容纳80人开展生物生态、地质、冰川等考察活动,越冬期间可容纳30人开展大气(气象)、海洋、空间物理、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

这个常年站初步选址在南极维多利亚地,这是一个半岛上的平地区域,站址区域与山梁相接处常年积雪,附近有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3个。在附近海岸上还有一个带状约1公里长的阿德利企鹅聚居地。中国科考队去年对该地进行过详细的考察,而现场勘测情况表明,该地区既适合进行冰川学研究,又可兼顾不同科研需求。

在极地科学家王自磐教授看来,罗斯海西岸区域很大的优势之一是具备建设冰上机场的条件。他说:“中国将在南极建航空网,并与国际航空网接轨。实际上,我国中山站邻近冰盖区正和俄罗斯合作进一步改善冰上机场设施建设,而罗斯海西岸区域局部地段具备建设冰上机场的条件,这将为我们打造南极航空网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南极除了使用直9直升机之外,尚不具备使用大型运输机的技术条件,初步建立南极航空网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的规划和奋斗目标。”王自磐认为,该区域已经吸引了很多国家来建站,是一片国际化水平很高的热土。他说:“罗斯海区域有多个国家在此建站,可见该地区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和地理区位优势,该地是南极考察的一大热点区域,当然这也方便了我国科研人员与同行的交流。”

新站将增强我国极地科研影响力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其独特的环境提供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物。只有深刻了解了南极的气候可变性和变化过程,才能准确预报世界的气候和气候过程。科考站是人类在南极考察和研究的支撑平台,也正是随着众多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地区相继建立,科学家们才能够不间断地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观测与监测工作,并且逐渐认识到南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科研资源。

目前,共有20多个国家建设了上百个南极科考站。由于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离南极大陆比较近,设立的考察站较多。俄罗斯、美国、英国凭借雄厚的极地考察能力,设立众多的科考站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南极点上建有阿蒙森—斯科特站,而且还建设了容纳规模达数千人的麦克默多站。

从1984年底凭借没有破冰能力的远洋考察船“向阳红10号”艰难起步,我国南极科考走过近30年历史。继连续取得建成并运行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3个里程碑式进步之后,我国南极科考在新的起点上发力。随着两座新站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南极科考平台将搭建起来,这将大幅提高我国极地科考水平,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扩大我国科学家在极地科研的影响力。(记者 张保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