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车轮上腐败”居违反八项规定现象之首
2013-11-18 20:3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玮 陈瑜辉 |
分享到:
|
“查得紧、罚得重”,为何“车轮上的腐败”现象依然痼疾难除、势头不减。记者调查发现,其背后普遍存在三种心理: 首先是侥幸心理。江西南昌市纪委副书记李紫敬说,八项规定以来,查办案件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公职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他结合自己查办的案件经历分析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除警车、城管用等有少数明显标识的公车外,很多机关、国企的公务车与私家车样子差别不大,群众分不清,纪检部门人手少,他们认为公车偶尔私用不可能天天监控到。二是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有职务、有权力、有一定背景,即使被发现也能“摆平”。三是依然有少部分干部认为,中央抓“车轮上的腐败”只是一阵风,对八项规定的长久性、持续性认识不到位。这些侥幸心理让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其次,公车乱象更深层的是特权心理作祟。一位不具姓名的公安机关纪检部门负责人说,在很多人心中,公车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一种身份的象征。“领导干部公车私用,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间是身份的炫耀。‘有面子’‘有感觉’的心理说到底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作怪。” 正因如此,尽管中央对购买公车的费用和排量有明确要求,但在有的地方,规定往往成为一纸空文。在中部地区某厅级单位有多家下属事业单位,每个事业单位处级领导配有专车。其中一家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还用公款购买了30多万元的越野车,两位副职也是每人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轿车,所有费用都公款报销。 第三就是部分公职人员贪占便宜心理。中部某地区某省直机关一位处级干部2012年到基层挂职任副县长,县里给他配了一辆公车,平时周末县里没有公事,他就自己开公车回家,来回约600公里。他坦承:“算上油费、过路过桥费,一趟要花800多元。我每月工资才2000多元,要是自己的车,谁会舍得这样用车。” 实行更科学彻底的公车改革或是治本之“药” 专家表示,“车轮上的腐败”是群众“眼皮底下”的不正之风。一方面是公车乱象屡禁不绝,让群众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政府要过“紧日子”,缩减三公支出。在此背景下,应加快推进公车改革。 湖北省政协常委、“公车改革专家”叶青指出,目前我国全口径的公车存量达到几百万辆。中央自2011年4月起专项治理以来,全国已处理公务车辆近20万辆。这些巨大的数字说明,如果不最大限度减少公车,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覆盖庞大的公车数量。 李紫敬表示,公车改革最终方向是逐步取消公车,除保留少量特种车,其他的公车都可以考虑采取货币化。权宜之计也可以采取广东佛山、中山等地做法,在公车贴上特别醒目的统一标识等,这种做法既成本低,也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广泛监督。(记者甘泉、胡晨欢) |
相关阅读:
- [ 11-17]三中全会《决定》: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 [ 11-16]德媒:中国的改革将为德国经济带来希望
- [ 11-16]专家:反腐败寻求机制化 反“四风”绝非一阵风
- [ 11-14]中共十八大后一年:铁腕纠四风 反腐动真格
- [ 11-14]专家:未来5年反腐将加大治标力度 为治本赢时间
- [ 11-13]一张图读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图)
- [ 11-13]专家解读三中全会公报:可能涉及官员财产公开
- [ 11-13]专家谈反腐体制创新:可能涉及官员财产公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