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期待中国改革细节 分析微妙措辞背后深意
2013-11-14 07:17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外媒期待中国改革细节 认为三中全会影响全球分析微妙措辞背后深意 “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可能在钓鱼岛问题上针对日本”、“ 未来10年,市场将在塑造世界下一个超级大国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改革开始历史性的新起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传出的信息13日被外媒详细解读,在很多分析看来,“此次三中全会中决定的改革方向与力度,影响的绝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台湾《工商时报》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不只关系到大陆未来10年的走向,对于全球的政经格局也将产生历史性的影响。”很多外媒感受到中国的改革决心,但也有媒体对“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念了10分钟的公报全文”觉得难以把握,它们能数出“改革”一词在公报中出现59次,却解读不出一些微妙措辞背后的确切含义,《华尔街日报》抱怨说:这些措辞“在局外人看来就像是猜谜游戏”。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3日称,“全世界都在焦急等待中国领导层提供更多的细节”。 外媒关注重点各不同 13日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出现了一段罕见的交锋式问答。当时有记者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方设立该机构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人说是因为日本也将设立‘日本版国安会’。你对此有何回应?”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中国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秦刚还反问道:“你这个问题的后半段好像是给我设了个套。我刚才说了,中国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恐怖分子紧张了,分裂分子紧张了,极端分子紧张了。总之,那些企图威胁和破坏中国国家安全的势力紧张了。记者你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想拿日本对号入座呢?” 实际上,对号入座的日本媒体不少。《读卖新闻》13日报道说,刚刚闭幕的中共三中全会有两大备受瞩目的要点:一是基于强化国家安全体制而新设国家安全委员会,二是继续推进市场经济并赋之以“决定”的地位。其中国家安全委员会除了应对国内安全问题,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之外,也很可能会在钓鱼岛问题上针对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对外展开积极行动。 《朝日新闻》13日称,新的中国版国家安全委员会被称为中国内外政策的“司令塔”,它究竟是发展成真正的“强权机构”,还是只成为幕后角色,值得关注。预计在国内公共安全和外交方面,中国将投入更多资源,升级执行部门和智囊机构。在统一战略意见的情况下,这很可能推动中国在对日政策方面采取主动进取的姿态。 美国彭博社13日援引专家的分析说,鉴于中国是在三中全会公报谈国内事务的部分里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因此该委员会很可能成为一个主要处理国内问题的机构,不过它也有可能会扮演某种国际角色。 在日本之外,外媒解读三中全会的重中之重是“中共决定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美国《华尔街日报》说,在周二发布的未来10年官方改革蓝图中,中国共产党确认将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具“决定性”作用。这一措辞似乎标志着中国不再沿用过去强调市场“基础性”作用的提法。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政策方针一直将市场的作用定义为基础性作用。这样的措辞可能说明,中国决策层有意加快改革,放松对国家自然资源的严格控制,因为这种控制已经使经济出现严重扭曲。路透社说,相较十四大和十六大中的表述“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的基础性作用”,此次改为决定性作用,不仅表明了改革的决心,也预示着未来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 英国《泰晤士报》把政治和经济联系起来评论说,周二晚上发布的公报传达出指引未来10年改革的信息:自由市场在塑造世界下一个超级大国过程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民主不会。 英国《金融时报》则关注到另一重大话题。该报文章称,另一项潜在极为重大的举措承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目前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使农民不能出售自己的土地。这制约了农民家庭在中国欣欣向荣的城市开始新生活的能力。公报表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英国广播公司称,如何解读土地改革问题已经引发激烈辩论。在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人们对于会议给予农民更多土地使用权的期待很高。但是那些期望从全会中得到具体指令的人只是在公报中读到两句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同的媒体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法新社称中国将“推动土地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路透社直接引用公告的两句话,而美联社则用更为悲观的语调称会议未能作出土地改革的承诺。 “雷声大、雨点小”吗? “中共三中全会公报雷声大雨点小?”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分析提出了疑问。文章称,有专家认为,会议公报内容没有出人意料之处,传递信息也无甚新意。还有外媒盯着公报里的“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党的领导”等话语,质疑中国的改革举措。“德国之声”13日在标题中说:“说好的改革呢?”《华尔街日报》说:“最引人注目的是,公报中对政治改革只是一笔带过”,“在三中全会前的大规模铺垫之后,结果令人失望几乎不可避免”。 对此,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1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公报的信息量比较大,外国人感到一下子很难消化,从公报的表面来看,对于中国了解不深的人来说,似乎看不到什么特别突出的亮点,但如果把该报告仔细阅读和研究,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新意,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机制创新”与“政治改革”。 刘利刚认为,除了新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国还果断地在政治上强调了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以防止地方政府对政治经济干预过多,导致最后经济的呆账让国家买单。这样的行政与司法方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紧扣中国国情,务实地向前迈了一大步。 “缺少一本中国共产党词典”,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13日承认,中国共产党倡导深入改革,但是人们始终还没有真正读懂北京的政策,这些会议文件的用语是深奥的,内容是庞杂的。 当然,更多媒体不这么抱怨。台湾《工商时报》社论说,大陆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累积三十几年盘根错节的利益交错,的确让经济改革显得极为困难。但是我们看到中国领导层仍然以强大的决心,不断为改革创造条件,不断进行结构性的革新;一些终极理念虽然看起来还很遥远,但是高举改革大旗的强烈企图心,令人动容。 美国《纽约时报》也评论说,会议宣布建立的两个新机构表明,中共领导人意在避开效率低下的官僚机构,克服更深层次经济改革可能会带来的阻力。会议已释放信号,打算全面改革许多根深蒂固的政策。经这次党内会议讨论的改革的完整清单预计会在接下来几天对外公布,不过,即便中国欢迎经济领域出现更多的市场力量,党的统治地位必须保持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会议公报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稳”是一些俄罗斯媒体对中国改革的正面评价。俄《报纸报》13日评论称,全会做出的决定将彻底改变中国现行的经济模式。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表示,中国实施的每项改革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俄罗斯也实施了许多经济改革措施,由于过于激进,效果并不好。而中国政府从来都是实施循序渐进式的改革。” 中国改革决心事关全球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周琪1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三中全会公报延续了中国水到渠成的政治智慧,体现了循序渐进和稳扎稳打的政策传统。通过仔细研读公报,可以感受到未来的中国很有可能将通过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指标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本身并不令人特别意外。在当下的中国,中国领导人迈出这样坚实的一步非常不容易,有了第一步,就不会停滞不前,就不会因为自身不变革而进入新困境,就可以预期实现中国梦的新步骤会接踵而来。 外媒很难理解这种智慧。“全世界都在焦急等待中国领导层提供更多的细节”,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3日报道称,中国新的“改革总体规划”有很多鼓励性的语言和暗示,但是缺乏具体细节,让外界难以猜测。 这种焦急从另一面反映出世界对中国关注度的大幅提升。台湾《经济日报》13日的社论说,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受关注的程度有若天壤之别。1978年大陆GDP在全球的排名远在10名之外,那时的会到底讨论些什么,决定了什么,没多少人关注。35年之后的中国,GDP已是全球第二,此时会中决定的改革方向与力度,影响的绝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 韩国舆论已经开始评估“中国改革开放给韩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韩国《中央日报》13日评论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模式,随之,给韩国当局和韩国企业布置了一个要适应中国的新经济、产业环境,并在其中找机会的课题。 |
相关阅读:
- [ 11-13]外媒热议中国改革部署 关注三中全会公报多个亮点
- [ 11-13]世界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感叹中国改革决心
- [ 11-13]人民网评: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总宣言
- [ 11-13]世界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感叹中国改革决心
- [ 11-13]三中全会闭幕,中国改革开启新征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