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的国际偷渡路:无法回头 无法靠岸
2013-11-10 11:34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黄晓夏 |
分享到:
|
10月30日,92具非洲偷渡者的尸体在撒哈拉沙漠被发现,他们乘坐的卡车在荒漠上抛锚。由于沙漠的高温天气,这些非法移民找不到水源,被活活渴死。这起事件只是揭开国际偷渡现状的“冰山一角”。 每年全球都有成千上万的偷渡者为了躲避战乱、饥饿和贫穷而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偷渡之路。在这一条无法回头也无法靠岸的路上,他们要面对的,是望不到边际的荒漠、变幻莫测的汪洋、险象环生的陆路和穷凶极恶的歹徒。即使有幸活着抵达目的地,等待着他们的也并非是想象中的天堂。 理想 去发达国家过好日子 当地时间2013年10月30日,一批途经尼日尔北部沙漠前往阿尔及利亚的非洲移民,因所乘车辆在沙漠中抛锚干渴而死。 目前在距离阿尔及利亚边界不远的地方已搜寻到92具遇难者遗体,其中包括52名儿童、33名妇女和7名男子。 随后,尼日尔政府声明表示,人口走私偷渡网络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实际上,人口走私偷渡网络或许只是悲剧的表因,偷渡现象的产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偷渡者大多是为了躲避战乱、饥饿和贫穷 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再加上不少发展中国家本身存在着诸多令人失望的、亟待根除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偷渡的巨大商业价值和人们对远景生活的期盼由此交织在一起,并从根本上形成了难以遏制的“流民潮”。 说得简单一些,偷渡者大多是为了躲避战乱、饥饿和贫穷而背井离乡,梦想着到发达国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冷战结束后,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不再像二十年前那么紧张了。最为人诟病的是,西方国家以及日本存在着极其庞大的地下经济,这些产业需要大量非法劳工。 发达国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发达国家政府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这些非法移民既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又不会占用政府的福利开支。他们不愿理会由此所产生的惨不忍睹、水深火热的人权死角,也根本不在乎偷渡者需要经历的种种死亡考验,所要遭受的长时期剥削,不少人甚至被迫走上卖淫贩毒的绝路。 “流民”所在国阻止不力,“流民投奔国”又以人权等政治理由而遏制不力,再加上对偷渡客的遣返工作不得力,于是乎,偷渡潮在全球涌动。正是在上述种种由头的刺激下,一些发达国家成为有组织犯罪集团进行人口偷渡的理想场所和目的地,来自一些贫困国家的非法移民源源不断地被输往欧洲、北美、日本、大洋洲等地。 路线 穿越荒漠横渡汪洋 非洲至欧洲: 穿越撒哈拉沙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南部非洲国家的民众选择偷渡出境。西非等地区战乱不断和经济情况恶化是人们选择离开的重要原因。 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都有几万名非洲非法移民通过地中海登陆西班牙或意大利。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9月,从地中海登陆意大利的难民为30100人,而去年同期只有8000人。 从非洲前往欧洲大陆的偷渡之旅非常凶险,特别是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尔边境的大片沙漠地区,这里是从撒哈拉以南地区前往欧洲的必经之路。 偷渡者先要穿过撒哈拉地区,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通过摩洛哥南部海岸越海前往西班牙,或是穿越地中海来到距意大利西西里岛约205公里的兰佩杜萨。 东欧至欧盟: 很多妇女沦为性奴 近年来,通过东欧偷渡到欧盟国家的人数激增。根据欧盟有关机构统计,每年的偷渡交易额都在120亿美元以上。 经过这一路线偷渡的人员来源复杂,有的从中亚经俄罗斯,再取道乌克兰、斯洛伐克、捷克等国进入西欧,还有的是经伊朗、土耳其然后再转道巴尔干半岛。 这条路线上的多数偷渡客是为了摆脱贫困和失业困扰的女性,在很多中亚和东欧国家,妇女的失业率比男性要高得多。因而,当人贩子以结婚和就业作为诱饵时,这些国家的很多妇女都会上当,但她们想不到的是,在偷渡成功后,她们往往会被逼迫从事色情与卖淫活动。 墨西哥至美国: 毒贩强盗时常出没 墨西哥一直是前往美国的偷渡客的主要来源,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塔巴斯科州的塔帕邱拉市则是中美洲移民偷渡进入美国的中转城市。多数来自中美洲的移民徒步上百里路从危地马拉进入墨西哥,随后,扒火车前往美墨边境,偷渡进入美国。据称,每天可能都会有数千名甚至上万名墨西哥人冒着死亡的威胁,非法穿越这条边界线。 南美人选择偷渡的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许多人偷渡美国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多挣些钱寄回家。另外,南美部分国家暴力活动猖獗也是一些人逃往国外的重要原因。 东南亚至大洋洲: 难民船频频沉没 目前,至少有1万名来自东南亚和中东国家的难民滞留在印度尼西亚,而他们心中的最终目的地却是澳大利亚。 自2013年1月以来,已有15000名经济难民从海路抵达澳大利亚寻求避难,他们大多是来自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难民。 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载着难民的船只经常会在大海中倾翻沉没。 艰途 挨饿挨冻危机重重 虽然每年都有上百甚至上千人因偷渡而丧生,但这并不能让那些一心抱有“淘金梦”的人停下脚步,不管是上天、下海还是入地,很多偷渡者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不能回头也无法靠岸的艰难之路。 穿越沙漠饥饿干渴常伴 上周发生的92名非洲非法移民渴死沙漠的事件,只是无数次偷渡事件的冰山一角。 通常,“蛇头”开着吉普车把偷渡者载往沙漠中心地带的“无人区”,在这里他们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少则半个多月,多则一两个月,还会被“蛇头”盘剥一次,如果掏不出钱来就要挨饿、挨渴,还有拳打脚踢。 沙漠中气候极端恶劣,白天温度将近50摄氏度,晚上陡降至零下10摄氏度,晚上睡在沙漠里的时候几个人用一床棉被,冻得无法睡觉。食物和水也非常少,不时还会遇上沙漠风暴。而且在沙漠中行车,汽车特别容易发生故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蛇头”往往会将偷渡者遗弃在沙漠中。很多偷渡者因此干渴而死。 藏身起落架舱多被冻死 为了到达目的地,偷渡者费尽心思,甚至有人藏进飞机起落架舱,但往往在途中就死去。因为在1万米的高空空气稀薄、极度寒冷,而起落架舱不是密封的,也没有供暖设施,偷渡者的生存几率很小。 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奇迹”发生。2000年,一名藏在法国航空公司一架航班起落架舱内的男子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竟然活了下来。这架航班从法属波利尼西亚起飞,目的地是美国洛杉矶机场。 飞机降落后,这名衣衫褴褛的男子处于严重脱水状态,体温只有26摄氏度,警方急忙把他送入医院。经过医生抢救,他恢复了神志。医生认为,这简直是奇迹,因为体温降到30摄氏度时,人往往无法维持生命。 对于非洲偷渡客来说,经常搭乘小船偷渡到欧洲谋生。而渡海时,这些偷渡者没有选择地只能乘坐严重超载的渡船,有些甚至乘坐小摩托艇,人身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 横渡海洋 频发船难 西班牙警方称这些小船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大量超载,一条限载12人的小船上经常密密麻麻地挤了近百名非法移民,很多都是“全家移民”的,有时半年里就有1000人在这条非法偷渡的路上溺水而死。 而对于前往澳大利亚的偷渡客来说,海洋也是变幻莫测凶险异常。据悉,经过澳大利亚北部周围水域时,经常会碰上鳄鱼出没。这些鳄鱼属咸水鳄,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亿多年,凶猛的个性和强大的力量使其稳居食物链之首,得以在导致恐龙灭绝的艰难时期幸存下来,繁衍至今。 这些咸水鳄常常攻击船只,偷渡者是它们的理想午餐。 扒火车者多有死伤 扒火车、藏身汽车和卡车内是一些偷渡客惯用的手段。 从墨西哥偷渡至美国的路上危险重重,每个月都有三四起因跌落火车而致残的事件发生。 与此同时,毒品走私分子和强盗时常出没,伺机抢劫偷渡者。人口走私犯罪集团为了赚钱,往往使用破旧不堪的汽车,偷渡成功后扔掉也不心痛。 在偷渡必经的公路上,都有警方检查站。犯罪集团往往超速行驶,时速有时高达180公里,汽车爆胎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2008年4月10日,泰国警方称119名缅甸非法劳工藏匿于一辆冷冻集装箱卡车内,企图偷渡泰国,结果造成54人窒息死亡。 2000年6月19日凌晨,英国多佛尔港海关官员在对一辆从比利时乘渡轮进入英国的长途运货卡车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车内靠后门的地方是成堆成堆的尸体。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多佛尔惨案。 后来查明,惨案发生的原因是,“蛇头”为防止海关人员听到集装箱里偷渡者的声音,关闭了通风孔,导致多名偷渡者窒息身亡。 现实 被送进难民处理中心 欧洲:严防死守偷渡者 整个欧洲都面临着严重的非法移民问题。2005年,欧盟外部边境巡防协调管理局(简称Frontex)正式成立,统筹整个欧洲地区的边境管理。如今Frontex拥有二十架飞机、一百多艘船只以及其他完善的高科技装备。 欧洲各个国家,尤其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这些非洲非法移民进入欧洲的门户,都对偷渡者严防死守。根据希腊公共秩序部的计划,希腊政府将向距地面400至800公里的轨道发送12颗轻型卫星,组成一个卫星网络,主要监测本国的海上和陆地边界。 美国:修筑“现代长城” 美国和墨西哥大约有334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根据2006年修订生效的新版美国移民法,美国耗资12亿美元在美墨边境建立一道长达1126公里的高科技隔离墙,以阻止非法移民从墨西哥进入美国。 美国还在和墨西哥的边境线上部署了价值20亿美元的障碍系统,通过卫星定位装置可以查出遭到破坏的边境防卫,而这一信息会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最近的边境巡逻警察的手提电脑上。 美国政府期望通过这些方法来大幅减少非法越境者的数量。 此外,美国还在美墨边境增加部署1500名边境巡逻人员,并将增加车辆障碍物、红外线摄像机、照明和雷达等探测设施。 澳大利亚:登广告劝难民 为了劝阻难民来澳大利亚,澳政府制作了包括波斯语和越南语在内的多种语言的视频在电视和电台刊登广告,警告有移民倾向的外国人,称澳大利亚绝不是他们偷渡的天堂。 据报道,难民抵达澳大利亚后,等待他们的不是自由、尊严和面包,而是梦想的彻底破灭。他们全部被送进难民处理中心,等待漫长复杂的难民申请手续。(专题文字/王璜) 广州日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