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鸣枪、放藏獒、泼粪 “广场舞”纠纷频发如何化解?

www.fjnet.cn 2013-11-08 12:59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西安11月8日电(记者石志勇、薛天)因不满邻居跳广场舞噪音而鸣枪泄愤的北京市民施某,日前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罪出庭受审,再次引发人们对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的关注。

记者调查发现,围绕广场舞噪音产生的纠纷,最后往往陷入协商未果、投诉无效的尴尬境地。如何解开矛盾双方的“死结”,避免极端事件再次发生,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广场舞”噪音纠纷愈演愈烈

今年56岁的施某家住北京市昌平区。据北京市检察机关指控,施某1994至2013年8月间,在其位于昌平区的家中,藏匿双筒猎枪一支。2013年8月30日晚上8点左右。施某因跳舞放音乐音量大之事与邻居发生争吵,后持其藏匿的猎枪朝天鸣枪,还放出自己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人群。经鉴定该猎枪为制式枪支,检察机关认为应以非法持有枪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据了解,施某原本住在北京市五环边,后因感觉路边过车太吵,就搬到一个独立小院居住。没想到隔壁院子里有20几个人每天早上和夜里跳舞,吵得施某根本睡不了觉。事发当天,喝多酒的施某听到隔壁院子里又开始放音乐,一怒之下选择了朝天鸣枪的过激行为。

进入2013年以来,一些地方围绕广场舞噪声的纠纷呈现激化趋势。4月,成都市一小区几家临街住户由于长期受楼下广场舞音乐困扰,一气之下向楼下跳舞的人群扔水弹;进入10月份,武汉市一小区内正在跳广场舞的人群遭到楼上业主泼粪。

对于许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广场舞已经成为影响正常常生活的噪音来源。在一些城市环保部门接到的噪声污染投诉中,对“广场舞”的噪声投诉名列前茅。

租住在西安文艺路某小区的张林说,他们家的窗户正对着小区广场舞爱好者们的活动区域,每天早晨和傍晚,高亢而快节奏的音乐声总是让他心情烦躁,“我是要上夜班的,现在总是休息不好,长期这么下去都快神经衰弱了。”张林说,“我已经考虑房租到期就搬家。”

协调无果、投诉无效——广场舞噪音成“无解之题”?

鸣枪、泼粪等针对广场舞的极端事件,折射出广场舞爱好者和普通居民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一些深受广场舞噪音之害的市民认为,类似施某这样的行为虽然有点极端,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广场舞噪音对他们来说似乎是“无解之题”。

出现广场舞噪音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与跳舞者当面协调解决,但这种办法很难见效。据了解,北京的施某因为广场舞噪音鸣枪泄愤之前,也曾多次与跳舞的邻居当面协商,但都没有起到效果;在武汉广场舞人群被泼粪事件中,楼上的住户也是不堪噪音长期干扰,加上多次交涉未果,才采取了过激行为。

当面交涉不起作用,很多人想到了政府部门介入,但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向谁投诉。对此西安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表示,各个职能部门对噪音的管理范围不同,环保部门管理的是施工噪声,公安部门管理社会噪声,城管部门则负责管理商业噪声,广场舞噪音属于公安部门管理范围。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实际执行中,相关职能部门往往将广场舞等噪声污染定义为民间纠纷,对产生的纠纷采取调解的办法。但是,这种劝导和说服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记者在西安采访的一些小区物业部门也表示,他们对于主要是由业主组织进行的广场舞只能采取劝说的办法,并没有强制管理的权力。而且纠纷双方都是业主,一方要锻炼,一方要休息,两边都不敢得罪。

监管要到位,动静才能两相宜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广场舞爱好者过亿人,主体人群是40到65岁的中老年妇女。对于广场舞的噪音问题,一些舞友也有自己的苦衷。“跳舞要是听不清音乐,动作难以投入,也就起不到锻炼的目的,而且跳舞的人里面不少都上了年纪,有些人听力也不好,声音太小根本听不清。”家住西安北郊名都城小区的相玉琴说。

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洪认为,我国目前对于噪音治理有着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对于广场舞噪声扰民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法进行实质性管理。另一方面,受噪音干扰的居民不应采取过激行为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除向相关部门投诉外,还可以诉诸法律,对广场舞组织者提起诉讼,维护自己正当的休息权。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认为,广场舞噪音扰民纠纷,反映出当前城市建设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居民户外锻炼和公共娱乐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使得一部分居民不得不利用小区的公共空间跳舞,从而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对于这一问题,除了当事双方要互相体谅和理解外,政府部门也应开辟更多的公共娱乐设施和文化广场供有相应需求的市民使用,同时对广场舞队采取划定区域等办法进行引导和管理,以达到“舞照跳,不扰民”的效果。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