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民族复兴的“临门一脚”

www.fjnet.cn 2013-11-07 11:13  柯楚 来源:西部网 我来说两句

作者 柯楚

今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中亚四国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倡议,并阐释了战略构想,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笔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很可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临门一脚”!将要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绝不仅仅是西北省区之事,而是全国的事,世界的事。

曾经的辉煌是激励,不是陶醉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外交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在农耕社会,打开了中国对外交流的大门,开启了国际商贸、国家外交、人民交往、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古丝绸之路,曾有至少1500年的辉煌,促进了商品、货币的成熟和流通,造福了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的繁荣发展,加速了农耕文明的进程,奠定了人类社会由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重要基础,播下了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种子。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汉唐盛世。

汉朝的鼎盛时期,汉长安城拥有50万人口,可谓世界最大的城市;汉长安城未央宫,是当时罗马帝国城的3倍;汉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以上。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之富强,十分罕见。

盛唐时期,《唐书》记载,在册户籍381万户,人口达5000万;唐长安城,是现存西安城墙面积的9倍,城中人口达百万之巨,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城中,商贾云集,空前繁华,常驻外国人士在5万人以上,可谓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大唐GDP占世界GDP总量的68%。国之富强,十分罕见。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辉煌,不是恋旧陶醉,而是为了激励国人开拓进取,为激发国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

历史与现实,常常出现惊人的相似

斗转星移,世事变幻,古丝绸之路被历史的荒漠尘封,汉唐盛世也成为国人的美好梦幻。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更是跌入历史的低谷。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重新使中国人站了起来、富了起来。现在,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但还不是世界强国。

近年来,因美国资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一直在持续,一直在发展,其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西方的“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历史和现实,常常出现惊人的相似。自今年9月7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倡议和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导和推动相关国家“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提升经济带的整体繁荣度”,造福丝路沿线人民大众。总书记的时代倡议,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习近平同志的倡议,为我国经济、商贸、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欧亚各国提振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中西部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总书记的倡议,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临门一脚”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自顾不暇,“海洋经济”不太景气。我国的东部、南部地区,漂洋过海的外向型经济遇到了“天花板效应”;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需要向西开拓新市场、拓展新空间。

目前,中国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东部西部差距过大。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国加快西部发展步伐,实施向西开放、发展的战略,不仅会完善全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战略格局,而且是消除全面现代化“短板”的关键之举。

相对而言,我国与西部丝路沿线的国家,具有更加悠久、可靠的友好基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进一步加深与西部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赢得更大的战略空间、更多的合作伙伴。同时,我国向西发展的比较优势远远大于向东发展;丝路沿线的国家和人民更需要中国。

着眼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丝路沿线有30亿人口,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独一无二,各国贸易、投资、合作的空间巨大。笔者有一个预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很可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临门一脚”!

古丝绸之路,虽然起源于长安,途径西北地区,但其承载的商品、文化及其影响,却遍及中华大地,遍及欧亚大陆。我们将要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绝不仅仅是西北省区之事,而是全国的事,世界的事。

  • 责任编辑:张海燕  张海燕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