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中国公务机市场“领跑全球” 哪些瓶颈阻碍市场释放?

www.fjnet.cn 2013-11-06 16:31  郭宇靖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郭宇靖)公务机,究竟是财富的象征还是便捷的交通工具?业内人士称,目前像王健林、许家印等企业家和一些明星,不少都有自己的公务机或正在使用包机服务。

如今,无论是国内公务机运营商还是国外制造厂商,均对中国通用航空市场充满巨大期待。但是,中国公务机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背后,仍有不少瓶颈需要解决。

中国公务机市场“领跑全球”

从赵本山到成龙,从王健林到许家印,不少明星和企业家拥有私人飞机或公务机。多位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公务机市场正驶入“快车道”。

近日,中国民航局成立了由局长李家祥担任组长的通用航空工作领导小组,加大通用航空工作力度。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通用航空行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现有通航企业178家,在册通用飞机1610架,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399个,预计今年飞行总量接近60万小时。

2010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发布,通航产业成为各地政府与民营资本的投资热点。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总经理李海表示,相比全球32万架通用飞机总量,中国在册通用飞机数量偏少。未来我国通航市场将高速增长,最终市场需求或将增至1万架份,总量达到万亿元人民币规模。

多家企业和机构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公务机市场,仅未来十年新增市场价值就将达到数百亿美元。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近30%的加拿大公务机制造商庞巴迪预测,随着民航空域开放和机场基建加速,未来二十年间中国共将购入2420架公务喷气式飞机。巴西航空工业、空中客车等业内主要公司也做出类似预测。

中国民航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任宇说,包括公务飞行在内的中国通用航空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至2020年中国公务机每年将引进100架左右,这种发展速度在全球领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认为,目前我国通航产业呈现政策信号强劲、地方政府热情高涨、产业资本高度关注以及国外产业在国内布局等特点。

公务机消费从盲目转向理性

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等主办的第二届澳门公务机展举行。记者在航展现场发现,无论是公务机制造商、运营商还是消费客户,都越来越趋于理性,我国公务机市场正从刚刚起步的“婴儿阶段”转型升级。

开展当日就不乏内地买家前来观看和询问,但这些买家不再是买豪车般“一掷千金”,而是本着理性消费的态度,希望最大效率地利用公务机。

一名本身就乘坐公务机前来观展的买家透露,公务机除了价格不菲外,通常飞行费用为每小时3万至10万元人民币,此外还有每年的养护托管费用,所以要好好算算账。

从展会现场看,展出的16架主流公务机售价范围在4000万至5亿元人民币。亚洲规模最大的公务机运营商金鹿公务航空副总裁张鹏说,从2012年开始,购买公务机的人群越来越理性。例如售价5000多万美元的“湾流G550”型号公务机,可以乘坐18人直飞美国,一度最为中国用户喜爱,但去年开始售价约3000万美元的更小更便宜的“G450”突然受宠;同样“湾流G200”“豪客”等七八人乘坐的机型需求增长明显,这说明用户已回归理性消费。

亚洲公务航空协会主席吴景奎对记者做了个比喻:这与以前购买“大哥大”一样,很多人把公务机当成社会地位的象征,但是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其真正作为高效交通工具、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价值开始渐渐体现。

释放市场仍需解决三大瓶颈

长期来看公务机客户群体在快速增长,但国内市场仍有很多需要调整的问题,这在产业政策、航空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如果瓶颈不解决,有再大的市场也很难释放出来。”张鹏说。

首先,产业政策特别是税率对于公务机没有倾斜。张鹏表示,公务机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为22.85%,例如买一架售价在5000万美元左右的“湾流G550”飞机还要缴税1000多万美元,相比之下波音737型号以上的飞机税率仅为5%。

另一方面,公务航空运营的法规不完善,很多标准不统一。吴景奎说,这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高。例如公务机飞行至每个机场都会遇到不同的收费,没有行业标准。“不仅各公司感觉到这个问题,客人也不理解。”张鹏说。

第二,航空资源有限,地面停机位缺乏。一方面国内主要商业和公务航空发展很快,飞行的时刻资源较为紧张;另一方面,业内人士表示,如北京、三亚、香港等繁忙机场本身已处于饱和状态,有时根本不接收飞机,或者要求下完客立刻把飞机调走,陡然增加企业成本。

第三,国内缺乏专用的公务机场。专家指出,虽然北上广深等城市都在建设或计划建设通航机场,但相比美国1.8万个通航机场,国内机场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公务航空的巨大需求。

  • 责任编辑: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