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激活社会资本 释放市场能量——十八大以来投融资体制改革述评

www.fjnet.cn 2013-11-05 16:56  刘诗平 赵晓辉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刘诗平 赵晓辉)从铁路工程建设和铁路企业改制重组对民间资本开放、到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从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激活社会资本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市场能量得到强有力释放,并卓有成效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新突破: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

“十八大以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决策层和各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影响着未来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政府体制创新的核心内容。”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说。

今年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抓紧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

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强调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同时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是我国关键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重要信号,也将对缓解铁路建设资金紧张起到积极作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说。

在金融领域,国务院办公厅7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对此,曾提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办民营银行的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表示:“这是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一个重大突破,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民营银行参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把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卸掉、‘玻璃门’打碎。”

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这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的市场结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运营效率,也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十八大以来进行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围绕促进经济转型、改善民生推进,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效果明显。”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说。

改革“阳关道”: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我国经济活力受到制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原则,制定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今年以来,以简政放权为主线,以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投资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

当前的改革,正是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进一步明晰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减少投资审批事项,是投资体制改革迈出的关键步伐。专家指出,在保障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社会资本,将为经济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推动力。在投资领域应把更多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策投资方向。

改革“进行时”:继续全面深化

“即将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全社会对此高度关注和期待。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将会逐步引导经济社会向稳健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轨道上转变。”郭田勇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撰文指出,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引导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一些民营企业也在跃跃欲试申请筹办银行。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相关部门的举动和市场反应均显示,民间资本正在逐步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有序推进,着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将更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减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专家指出,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更有效地激活社会资本、释放市场活力,有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依然有待于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核准权限,有待于进一步细化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细则。

人们期待,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减少行政审批、落实扩大民间投资准入等方面有更加实质性进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

  •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