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黄金平衡点”: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准星”

www.fjnet.cn 2013-11-05 16:54  王建华 倪元锦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王建华 倪元锦)中国政府领导人最近首次提出了形象易懂的“黄金平衡点”的有关工作指导思路,将其作为经济转型顺利推进的“准星”,避免转型在中途陷落或偏轨脱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使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保证较为充分的就业,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提质增效。

他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维持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已不现实,但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支撑,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保就业就难以解决。

分析人士说,这是中国政府领导人关于今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程的最新宏观管理方式与工作思路方法表述。

中国共产党即将于11月9日至12日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并作出总体规划部署。以此为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均将空前。

统筹兼顾、实质推进经济转型以使其日益趋向成功,是此次中央全会的一项核心议题。舆论预期,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将全面起航。

当然,鉴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第二大的经济体量,其进行的经济转型可谓世界历史上最为复杂、最为艰巨也最为壮丽的经济嬗变。

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其后一直被党和政府所坚定奉行,并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升华。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之后,“科学发展观”被列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于十八大的党章修改中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强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高消耗、低收益为主要表现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必须以“提质增效”为主要特征加快取得转变、转型的实质性进展,而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则是不可或缺的。

分析人士说,李克强总理创新性地提出“黄金平衡点”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实际是将多种因素、多重目标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进行综合审视,力求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强劲、可持续与平衡。

在中国,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众多,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速越快越好,但是,实际上其难脱有限资源环境的约束,而经济增速过慢,却又与诸如就业等社会需求产生冲突,这就生动反映了“必要”与“可能”、“经济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速”的辩证关系。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说,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找到“黄金平衡点”,正是处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关系的一个最优路径。

他说,“‘必要’好比理想状态,‘可能’则为现实实现能力,两者之间的‘黄金平衡点’应当涵盖民生与就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增速与效益等多个层面的合理适度提升与改善。”

纵观与借鉴世界史上的各经济体转型经验与教训,中国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应该力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民生缺失陷阱”、“高福利陷阱”以及“贫富两极分化陷阱”。而李克强提出的“黄金平衡点”正是飞越各类陷阱最终成功达致目标的轨迹“准星”。

中国“十二五”规划(2011年至2015年)的年均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为7%,这实际上是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提供空间。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降低至8年来最低的7.5%,而7.7%的实际经济增速已经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最低纪录。2013年以来,中国一、二、三季度的经济增速在7.5%到7.8%之间。

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9%以上甚至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据中国政府智囊机构测算,要实现未来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通胀率不超过3.5%的情况下,每年实现7%的经济增速即可。

据世界银行研究,二战后,全球共有13个经济体持续25年或更长时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或更高。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名列其中并且是综合表现相对最优的一个。国内外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预测,7%至8%是中国未来20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针对中国经济的主动调控减速,一些国际舆论借机再度唱空中国经济,认为其崩盘崩溃即将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并给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在经济转型的战略背景下,国际舆论关于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的思维定式实际上已经过时了。在中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黄金平衡点’才是最美的。”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顺利推进,这个‘黄金平衡点’也将是动态移动的。”他说。

  •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