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天下 > 时政 > 正文

李克强力促地方简政放权 上下贯通做改革大文章

2013-11-02 09:54:58 欧阳开宇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玮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李克强力促地方简政放权 上下贯通做改革大文章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在1日召开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政府改革比作一篇大文章,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要求把整篇文章做好。北京观察者指出,从李克强的讲话看出,中国政府已经下决心,力促地方简政放权,市场活力或将进一步被释放。

“中国的行政体制属于自上而下的管理,下篇的地方政府改革受上篇中央政府改革的领导和辐射。”对于李克强将中央和地方政府改革比喻成上下篇的关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指出。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曾表示,新一届政府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经济升级的制度保障。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多次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并将之作为国务院工作的重大战略和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便确定了扎实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9项任务。几个月以来,国务院已针对此项议题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从数据上看,目前中国政府已取消和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李克强表示,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

“政府改革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改革的结合部,在当前整体复杂的改革背景下,从政府自身找到突破口是客观的需要,政府拿自己开刀,在整个改革领域中起到身先士卒的榜样作用。”高小平说。

应看到,中国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做出的努力已开始显现效果。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经济出现稳中向好。

毋庸置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当中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许多利益藩篱尚待突破。正如有评论所言,随着改革攻坚战打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一些领域出现了行政审批项目不减反增、明减暗增、“按下葫芦浮起瓢”等乱象。

对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李克强要求重点抓好“接、放、管”。接,就是接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放,就是把地方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管,就是把该管的管起来、管到位。李克强明确指出,中央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和社会,不得截留。

“这样的要求是出于对改革过程的整体考虑,国务院下放的权力,有些直接下放到基层的不应截留,以此保证简政放权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高小平说,在“放”的同时,“管”要跟上,只有将“放”和“管”这两个改革轮子都做圆,改革才能产生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说,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同时,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在这场‘自我革命’中,肯定会涉及利益的调整,首先要从思想上对整体利益有认识,排除改革阻力。”高小平说,推进这项改革需要跟进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如把转变职能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对“头转身不转”追究责任等。(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