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中国城市如何向空气污染"宣战"?——来自"洋参谋"的高见

www.fjnet.cn 2013-10-27 18:49  吴宇、郑钧天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上海10月27日电(记者吴宇、郑钧天)按照上海最新出台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到2017年,上海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0%以上。

在27日此间举行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5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的上述表示,引起与会跨国公司首脑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这些上海市政府聘请的“洋参谋”纷纷拿出研究成果和建议,表示愿意帮助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向环境污染“宣战”。

进一步限制对汽车的依赖

在普华永道全球主席丹尼斯·纳利看来,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有目共睹,而上海现行的车牌拍卖制度,并没有完全解决汽车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这个做法非但没有遏制住需求,还形成了一个突出的负面效应,即等于公开宣称,如果有钱,就可以买到车。

“对于社会凝聚力来说,传播这样的讯息没有益处。”丹尼斯·纳利说。

面对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是否应加快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丹尼斯·纳利同样认为不可取。因为高速路会对城市产生双重伤害:不仅会增加汽车的使用以及碳排放,而且会破坏城市原有的结构,要拆除一些很有历史的老建筑。双重伤害中,后一种情况更糟,因为历史和社会方面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丹尼斯·纳利建议,减轻汽车过快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压缩私家车的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要限制对汽车的依赖,对相关消费者可考虑大幅增加收费,推出高昂的交通拥堵费,限制或者至少重新考虑未来的高速路建设规划。同时,作为拍卖车牌的补充,上海需要适时推出限购和摇号的方法,就像北京现在推行的那样。

一些“洋参谋”认为,汽车尾气排放可能导致比工业排放更严重的健康后果,因为其离普通人群更近。美国国际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莫希建议,在向汽车拥有者征收拥堵费的同时,激励措施的引入必不可少,例如通过收费措施鼓励人们减少开车,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进而倡导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借鉴世博经验推动区域环境治理

美铝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克劳斯·克莱因菲尔德引用了海内外相关机构的一组数据:以上海为中心的部分长三角区域,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在2012年贡献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3%,煤炭消耗量也占到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10%,“上海的环境污染不是一个局部现象,而是区域和全国性的现象。”

克劳斯·克莱因菲尔德同时引用并称赞了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年一项研究中的两个发现:一是长三角区域排放浓度最高的地方为长江两岸和杭州湾,那里是钢铁、化工和重型制造业的聚集地。虽然这些行业大部分已迁移出上海,但仍然分布在与上海相邻的工业中心,如宁波、苏州、南通和无锡,与上海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意味着这些行业仍在左右着上海的空气质量。二是长三角区域的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生产,PM10和PM2.5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矿产加工和发电。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最大的排放集群不在上海,而是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火力发电和工业活动。

克劳斯·克莱因菲尔德建议,可以借鉴世博经验推动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相关资料显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期间,依据上海与浙江、江苏两省签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3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世博会184天会期里,上海空气污染指数只有两天未能达标。与2009年相比,上海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减少了25%和18%。

发布综合指数提升公众信心

杜邦公司首席执行官埃伦·库尔曼女士建议,上海可以考虑建立和发布一个综合性更强的空气质量指数,把细颗粒物(PM2.5)以及一氧化碳、臭氧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浓度都包括在内,让公众对空气总体质量有更多了解。她相信,随着上海排放控制工作的成效越来越大,这个指数的改善会不断提高公众的信心。

环保研究表明,2012年,上海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传统指标年均浓度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58%、15%和19%,但以细颗粒物(PM2.5)为代表的复合型、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类似问题近期在北京、哈尔滨等我国多个城市也呈加剧蔓延之势。

  • 责任编辑:刘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