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经金融危机 经济学奖仍遍地开花 诺奖评委会主席回应称 评奖无关GDP——
经济学奖花落中国 至少得等10年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地时间14日揭晓,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席勒获奖。据悉,该奖以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主义分析”作出的贡献。
在经济学奖得主中,美国人的数量成为绝对的第一。而今年,也“毫无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连下“三黄蛋”,而且均为“美国制造”。
在美国遭遇严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人何以连年斩获该奖项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今晨告诉《法制晚报》记者,诺奖评委会只考虑候选人的研究成果,与该国的经济状况无关。
话虽如此,中国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也涌现了众多出色的经济学家,那么,中国人何时能斩获经济学奖呢?“近年,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贡献了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著作。”著名诺贝尔奖预测机构汤森路透首席分析师大卫·潘道贝里告诉法晚记者,最少10年,诺经济学奖将有望花落中国。
权威解读
就为何美国人在诺贝尔学奖上“屡屡得手”、中国专家何时能斩获诺奖,《法制晚报》记者今晨专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长彼得·英格伦,以及著名诺贝尔奖预测机构汤森路透首席分析师大卫·潘道贝里。
获奖主因 成果能“推翻惯例”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候选人的标准是什么?获奖人是如何甄选出来的?
克鲁塞尔: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候选人时考虑的唯一因素仅仅是学者的“研究贡献”。我们提名来自全球各地具有资历的专家学者,并通过研究挑选最终的得主。但是在诺贝尔奖的章程下,这些提名的专家学者信息是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的。
潘道贝里:诺贝尔经济学家组委会在评选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是得主是否有“变革性”研究,特别是那些推翻“惯例”的研究。此外还有那些具有巨大影响和实际应用影响的研究。
美国得奖多 他国并非没机会
FW:我们通过统计可以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部分颁发给了美国人,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克鲁塞尔:我们选择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不基于国籍、性别或是民族血统等个人因素。我们只看研究的质量如何。但是,可以看到,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经济学研究都来自美国。关于这一点,在业界有广泛的共识,尽管在外界看来这有些不可理解。
英格伦:美国的大学相比于其他国家给专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创造性的研究环境”,而这其中一部分也有一些历史的原因,美国强大的研究团体往往吸引全球最具才能的年轻学者。
潘道贝里:此外,在经济领域,美国的研究学者长期占据了世界的“领导地位”。但是也可以看到,近年来也不光是来自美国。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来自塞浦路斯,2007年的得主里奥尼德·赫维茨来自波兰,而2005年的得主罗伯特奥曼则具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2004年的得主基德兰德则来自挪威。此外,2003年的得主格兰杰则来自英国。
评经济学奖 与GDP贡献无关
FW:但是,我们也看到,美国自2008年以来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近年来的经济表现也不是很好,为何自2008年起,经济学奖的得主还总是落入美国人的手中呢?
克鲁塞尔: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只看研究成果,而不看美国如何制定其经济政策。
英格伦:奖项是颁发给在经济领域有研究贡献的专家,而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可以看到,经济学奖并不表彰和授予对GDP有改善作用的专家学者。很多得奖的经济学家并不参与制定经济政策。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对政策制定者有启发,但是他们并不负责“实施工作”。
FW:那么,是否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也不是评委会在提名候选人时的考虑因素?
克鲁塞尔:是的,在评奖时我们不考虑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
中国人获奖 最少还得10年
FW:但是,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有没有可能中国人有一天能获得经济学奖,您觉得这一时间会有多长?
克鲁塞尔:中国人多久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很难说,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中国的研究成果在短期不会“突飞猛进”我会很吃惊。我希望中国人有一天能获得经济学奖。但是,要是提到具体的日期,谁又会知道呢。
潘道贝里:现在不仅仅是美国,全球各地涌现了很多出色的经济学家,特别是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的国家。这些经济学家贡献了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著作。我们将会看到在未来不光光是欧美地区,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会授予亚洲地区的经济学家。而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授予至少10年以前的经济学术著作,所以这一奖项要花落中国或是亚洲可能最少得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中国学者 对应用经济学关注少
FW:那么您觉得在哪些经济学术领域,中国学者最受关注?
潘道贝里: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的专家学者比较关注商业管理和实践方面的内容,在理论和应用经济学上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我们最近注意到,过去10年来,来自中国的金融著作也大量被引用。来自中国香港的大学教授著作引用率占据了中国地区的首要位置,他们的著作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商业领域。此外,北京大学也产出了很多著作,也得到了大量的引用。
FW:题外话,您也看到,中国的首个诺贝尔学奖是来自文学奖,那么除了经济学奖,中国的下一个诺贝尔奖您认为会来自哪个领域呢?
潘道贝里:很有可能在化学和物理领域。以前,自然科学相较于生物科学在中国更受关注,特别是在材料科学的研究上。但是现在这一情况改变了,中国在这两者间取得了平衡。因此,凭借在生物学和生物医学上的突破性进展,首个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项也很有可能来自生理和医学奖。(记者黎史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