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养老助残员“零距离”服务 如今,居家养老这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认可,老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不出社区就能解决。但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甚至出不了家门的老人来说,更希望能有方便快捷的上门服务。由此,一种由居家养老(助残)员提供的“零距离”居家养老服务在著名的什刹海街道应运而生,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系统解决了老人的衣食住行。 一大早,什刹海养老(助残)员续娜就来到社区,走街串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掏出类似手机的终端机,屏幕上清晰列明需要巡视的对象,他们的详细姓名、地址、评定等级。西城区有一个辖区老人基本信息库,通过走访调查,把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居住状况等个人信息录入电脑,电脑会根据老人的情况进行评定,要是五颗星的,就要多留意,日日上门探访。 除了居家养老(助残)员的上门服务,什刹海街道还利用科技手段专门为辖区高龄独居老年人家庭、残疾老年人、三无老年人家庭配备了SOS呼叫器。老人遇到危难情况可以按“sos”键,系统讲会连续拨叫巡视员、家属的电话,并通过呼叫器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显示老人当前的位置,就算老人在户外遇到情况也能及时找到。另外,老人还可以通过手机APP程序,完成社区锻炼、看病、理发、配送餐点等多项服务项目的预约。目前,该套系统已在西城区的德胜、西长安街、椿树、白纸坊等街道试点推广。 楼宇俱乐部促进互帮互助养老 当今社会,老年人对精神关怀需求的强烈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对物质支持的需求。在精神关怀服务中,老人期望社区能建设聊天“休闲室”,开办定期心理检查和心理健康讲座,社区能配备心理疏导员等。有些老人家中不缺钱,缺少的是陪伴,给老年人安排合理的社交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疏导,变得尤为重要,建立新邻里互助模式、制定精神关怀计划刻不容缓。 西城区骡马市大街10号楼前摆满了绿色植物,社区居民拿出家中的废旧报纸或饮料瓶就可以兑换一盆绿色植物。兑换时间还没到,楼宇俱乐部的成员们就聚在一起聊了起来。68岁的居民董德武拎着一捆报纸和老伙伴们寒暄:“老李家还有不少报纸呢,他腿脚不好,咱一会儿帮着搬下来,顺道儿咱就在他们家吃了,菜一会小祁就送来。” 陶然亭街道这种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拉近了邻居间的距离。楼宇俱乐部成立以来,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如建立绿色楼层、文化楼层、和谐楼层、邻里互助楼层等特色楼层,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建立起了互助、信任、团结合作伙伴关系。 “夕阳有约”俱乐部构建老人精神家园 在西长安街街道,有一家“夕阳有约”俱乐部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他区县的老年朋友都去参加过活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隆春玲是俱乐部的创办人。她根据老年人身心特点,运用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心理小游戏等心理干预技术进行团队心理辅导,鼓励老人多交朋友,主动宣泄情感,相互激励。 说起俱乐部的故事,隆春玲总是滔滔不绝:“2010年初我们社区中心承接了政府购买的项目,创办了‘健康夕阳’老年人心理热线,开展公益老年心理咨询等服务。我发现许多老人常感到孤独寂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他们易产生焦虑、抑郁、无助等负性情绪。例如,俱乐部中一位老者刚刚失去自己的亲人,得知这一噩耗时,我门马上赶到医院,陪她聊天,俱乐部中的朋友们给了她很多安慰,在一次心理辅导结束后,老人说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用你教我的《微笑练习曲》,每次我的心情都能很快平复。”这首曲子是隆春玲根据表现原理为老人编写的,“没想到,我创作的曲子能对老人有这么好的作用。”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隆春玲经常会到老人家中陪老人聊聊天,象她这样的社会工作者,北京还有很多。 市民道德讲堂颂孝亲敬老美德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海淀区以“道德讲堂”为载体,以“癸巳九九,知根敬老”为主题,围绕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建设内容,组织开展了庆祝“九九重阳节”活动。 10月13日,来自台湾的文化学者黄传芳与老人们互动,共话重阳节。小朋友们载歌载舞为老人表演节目,子女为老人敬茶并用蒸好的重阳糕孝敬老人,并祝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老人则祝愿子女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整个会场洋溢着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其乐融融。 海淀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海淀区“道德讲堂”网络主要分为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五类,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而注重生活化是海淀“道德讲堂”的最大特点。海淀区积极探索把道德讲堂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记录人生重要节点的有效办法,不断增强道德讲堂的生命力和渗透力,让道德融进百姓生活,让讲堂伴随人生成长。“比如像今天的重阳节,我们还尝试将结婚、成人礼等人生重大事件纳入道德讲堂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