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金融资产亚洲第二”应冷静看待 背后有隐忧

www.fjnet.cn 2013-10-11 06:4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总量虽大人均偏低 分配不公需要关注

冷静看待“金融资产亚洲第二”(热点聚焦)

罗 兰 钟炜琳

中国国民财富增长迅速。德国安联集团日前发布的2012《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大陆金融资产达6.5万亿欧元,在亚洲排名第二。但人均财富在全球仅排名第38位。同时中国信贷增长高于亚洲地区平均水平。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国民财富迅速增加,但依赖信贷资产增长模式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容忽视,对“中国金融资产亚洲第二”需理性冷静看待。

【中产阶级上升最快】

《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个人家庭总资产增长8.1%,是6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主要因素是股票市场的积极走势——以证券形式持有的资产增加了10.4%。这使得全球金融资产总额上升至111万亿欧元的创纪录水平。

亚洲是全球金融资产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除日本)达到了16.7%的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又是佼佼者,国民总财富净资产排名仅次于日本。

专家指出,中国能脱颖而出,与过去10年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资产大幅增加、大量中产阶级人群诞生有关。报告称,2012年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增长近1.4亿人,中国占了最大份额,人数已增加到4.13亿。

“在中国,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中,民营经济的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凭借个人智慧和能力积累了财富。另外,近年来房地产的发展也为不少人提供了创造财富的机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根据安联的报告,全球财富中的中产阶级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几乎60%的成员仍然来自北美或西欧;而今天,每两个中就有一个成员是来自亚洲。这一趋势将会持续。目前,中产阶级中来自北美和西欧的比例已跌破30%。

【人均数额明显偏低】

虽然中国大陆国民总财富在亚洲排名第二,但人均净资产在全球排名却明显靠后,与发达的新兴地区存在明显差距。据统计,一个普通中国人,人均财富4720欧元,明显低于马来西亚的7810欧元、韩国的19180欧元以及中国台湾的65080欧元。

中国大陆人均净资产偏低有历史和国情原因。徐洪才指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人的金融资产数额自然就低。其次,我国GDP发展速度相当快,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家底儿薄。目前城镇化虽然突破了50%,但未来道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经济仍处于艰难的爬坡过程中,所以说人均低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增长的金融资产可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些贫困阶层老百姓的人均金融资产很少。徐洪才提醒:“我们要注重收入分配的问题。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要注意改变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提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

【总量庞大背后有隐忧】

在总量庞大的数据背后,中国大陆金融资产不仅存在着人均数额偏低的弱项,还隐藏着依赖信贷资产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问题。

亚洲金融资产增幅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但在增长过程中也有一个不乐观的因素:个人负债增长已超过了资产增长。安联首席经济学家MichaelHeise提醒说:“依赖信贷促进资产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

根据安联的计算,2000年以来,中国的平均信贷增长率推高至18.2%,远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除日本)。不过这种现象在2012年得到一定的改善,在调控及经济运行放缓的影响下,中国信贷需求放缓至18.6%,总净资产提升至19.8%。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GDP超过了日本,但是总财富资产还是低于日本。从人均资产上,更能看到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距。”徐洪才说,要冷静理性看待中国大陆金融资产排亚洲第二的现实。他表示,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需要被关注。政府一定要在二次、三次分配中正确地进行引导,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还要看到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还存在产业结构低端,技术水平不高,制度体制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同样的财富,含金量是不同的。好比同样的体重,有人肌肉多,有人脂肪多。所以说,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有忧患意识。”徐洪才比喻说。

  •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