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专家称现行节假日调休制度违反生理节奏应调整

www.fjnet.cn 2013-09-21 06:58   来源:央视《新闻1+1》 我来说两句

白岩松:

我要打断一下,您这个可能是很多观众还没有听清,您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就是比如说像这几个小假期,像清明、中秋等等,如果他要是星期二、三,那就休一天,如果它要是星期五或者星期一,就自然靠上周末,不必人为地调整它。

吴必虎:

对,就不必人为调整,因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农历,每年都变,所以这个很难说要前后靠,就是该怎么放就怎么放。

白岩松:

您觉得现在大部分的据您的这种观察和周围的这样一些了解,大部分的中国人会接受这样一种概念吗?会不会有人另一种声音又冒出来,你这突然休这么一天,等于没休一样?

吴必虎:

休这一天,不是为了休息,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体现,就是中秋是团圆的概念,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想这个是大家会接受,包括我问了很多的人,他就说,传统节日,它是农历,它是一个传统文化,这个不是像星期天是身体的需要,是劳动保护的需要,两个不一样的含义。

白岩松:

好,吴主任,一会儿还有问题要向您咨询,不过吴主任刚才的这段话,其实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新的问题,大家一提到假期的时候想到的是休息,但是不一定节假日,节假日,这其中有的是节,这一个节是有它各种各样的内涵的,这种内涵就不能简单地用休息来去衡量它,我们如何去体验这种节的这种价值,并且要去思考,该怎么过呢?来,一起去思考这个问题。

(播放短片)

解说:

“我们的节日内涵被偷换了”,民俗专家冯骥才的感慨,受到了舆论的普遍关注,就在去年中秋的前一天,正是送礼高峰,冯骥才从北京的东城到西城,被堵在路上一个半小时,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本月初在一次级别很高的座谈会上,冯骥才呼吁,“刹住奢靡之风,体现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中秋节,在他看来,不该是商业节,更不该是送礼节,人们在节日里要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情感和生活的愿望,绝不只是吃喝和送礼,而像国庆节,就是要彰显国家精神,全民表达国家情感,但现在我们的国庆,已经看不到国家了。如今,中央和地方正在全面狠杀奢靡腐败之风,吃喝送礼在这个节日里变少了,而我们的节日还有一些现象,也在渐渐发生着改变。

市民:

就是今天出来,就是以为上场会打折,但是今天没有活动。

解说:

利用长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曾经给许多商家带来不少的实惠,但如今假日经济似乎也正在失去它的魅力。

市民:

我觉得我们现在年轻人好像都比较偏重于淘宝什么之类的,因为现在比较方便。逛街要花时间,花体力。

解说: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去年中秋国庆双节黄金周期间,北京130家重点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71.6亿,上海39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5千多家网点在双节期间共实现营业收入64.30亿,而和这样的数据相比,仅去年11月11号,民间自造节日光棍节,某家企业旗下的购物网站据称销售额就已经突破百亿,而当假日集中购物的现象在慢慢消退,不少人的假期旅游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一度因为集中放假模式赢得丰厚利润的旅游产业,也在这个中秋被一些人排除在选择之外。

记者:

那准备小长假出外地游玩吗?

市民:

不准备。

市民: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记者:

为什么呢?

市民:

人太多,哪都有人。

解说:

假期旅游人多、车多,去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大约有7.4亿人通过公路、铁路、民航出行,超负荷的流量曾让多地高速路变成停车场,而相对集中的人流、物流,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法定节假日里人们的选择开始变得不那么多。

市民:

就是法定长假人多了我们就不去了,放在带薪长假这边去。

解说:

目前完善带薪休假制度,错峰休假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让假期回到假期,让节日回归传统,不知道冯骥才的呼吁能不能成为现实。

主持人:

其实一方面是大冯以及很多专家,包括媒体都在呼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算盘在打,各种想法其实都是存在的,我们来看《中国青年报》它搞了一个调查,去年的这个12

月18号,你怎么看待挪假,当时就有超过60%的人认为容易造成节前和节后的过度疲劳,这个比例是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位的。但是你发现其中在之后也有33%的人认为,它可以使假日化零为整,方便安排出行,同时也有接近30%的人认为营造假日气氛,刺激旅游经济。所以在同样的一个人群当中他的看法也各有同,我觉得这正是一个多元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这样的一种局面。这也就使决策者在接下来安排这种决策的时候,相应变得很难。

接下来我们继续连线嘉宾,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主任吴必虎。

  •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