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评“鲁迅文章退出教材”:被删减但不会贬值

www.fjnet.cn 2013-09-05 09:20  赵强 来源:长沙晚报 我来说两句

有关“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作家称其过于深刻”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引发热议。但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尽管有此解释,鲁迅文章近年在教材中的每一次调整和删减,也都免不了引起一些争议和担心。有必要么?笔者不以为然。

曾经有句校园流行语说:“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虽然可能有些偏激,但“三怕”之说能够流行,至少说明在中学生群体里引起了共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的学习内容不够有趣或过于艰深,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即便强行安排、强化灌输,学习效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鲁迅某些文章艰深晦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恐怕有点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囿于当时的舆论环境,鲁迅常用象征性手法或曲笔表达。如此一来,以至于“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大白话,竟还不如上古文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好懂。脱离了历史情境,知识阅历又不足以填补认识空缺的孩子们,智力再超常,在理解鲁迅文章时,恐怕也有些畏难。

因此,鲁迅部分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成了与“奥数、英文”鼎立的“三怕”之一。现在奥数在降温,英文教学与考试也在改革,那么当鲁迅文章成为一种学习负担时,为何不能做相应的删减呢?

中国还有句古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并不是说,《三国》或者《水浒》本身的阅读价值有高低,而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阅读选择。中小学生过早阅读他们难以理解的鲁迅文章,不仅无助于他们的成长,还会因为学习中的挫折,增加他们对鲁迅文章的误解与反感。这又何苦呢?而鲁迅文章并不会因为在教材中的删减而降低其文学与历史价值,却会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又何乐不为呢?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