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节幕前花絮:“大师之约”改为“文学之约”
www.fjnet.cn 2013-09-04 11:30 李雪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来说两句
9月1日晚,由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节组委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柏林文学论坛等单位主办的“大师之约” 现场,演讲嘉宾中国作家莫言对主办方准备的红地毯有些意见:“我刚才进门跟礼仪小姐说,我能不能贴着红毯的边儿走,总觉得红毯应该是电影明星走的,作家走起来有点怪,哪怕弄个蓝色的也好。”而到演讲环节,莫言对活动名称“大师之约”中的“大师”两字再次发表看法:“我看见这几个字吓一跳,在中国,大师曾经是尊敬的称谓,后来慢慢地变味儿了。现在如果有哪个人称你为大师,那这个人一定是在骂你,这个词现在有讽刺、嘲笑之意,充满了黑色幽默。”他笑言:“今晚的‘大师之约’充满了幽默色彩,建议把‘大师之约’改为‘文学之约’。”而后,当主持人春妮再次登场时则表示,主办方接受了莫言的建议,把名称改为“文学之约”。 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节将于9月15日至21日举行,除了举办多场作家对话外,组委会还在加强国际版权交流、引进文学高端解读上下足了功夫。作为北京国际图书节的预热活动,9月1日晚,中国作家莫言、刘震云、毕飞宇等与德国作家福尔克尔·布劳恩、乌尔苏拉·克雷歇尔等文学家相聚一堂,解读文学与思想、梦想与现实对作家创作生活的影响。 活动中,为了展示中德传统优秀文化,主办方特意安排了独具中国山水韵味的舞蹈和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弦乐四重奏》。演奏完毕,莫言感慨贝多芬的音乐让他想起小时候,本应该学习拉琴的年龄,父亲却让他跟着自己学习拉锯,“我父亲是个木匠,所以我学成了一个技艺不是很粗糙的小木匠,不过,我小时候如果不去拉锯,而是去拉琴,说不定我就是个小提琴或者大提琴音乐家了,那样的话,我走向世界不会需要翻译,有什么问题,我坐下来拿出琴拉一下,说一句‘该说的都在琴里边’就好了。”此言一出,即引得人们会心一笑。 当主持人提出请莫言向青少年推荐一本书时,莫言坦言,现在学生课业很重,时间少,作业多,读书的时间也比较少,所以书的选择非常难。“越是这样,我觉得越不能轻易开口,会回去好好想一下,最适合孩子读的书是什么书。” 虽然如此,莫言提起前两天读的一本小人书来却是津津乐道:“前两天整理旧东西时,翻出一堆60年代的小人书,有一本《岳飞枪挑小梁王》,看得我津津有味,热泪盈眶。想起我少年时代能读的书很少,读书那么不容易,现在书这么多,反而感到无书可读了。”因此他建议:“读书最好还是读经典。”莫言说,9月是读书的好时节,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应该尽可能多读几本书,多读经典。“因为经典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筛选,能够留下来,说明它经受住了时间考验。” 提及平均阅读量下降的问题,作家毕飞宇表示,虽然现在文学的读者相对来说在减少,但不能说总的阅读量在下降,其实读者比原先要多得多,因为网络的阅读量在增加,有关饭碗、就业、实际生存的书籍的阅读量在增加。对于纸质书籍阅读量的下降,毕飞宇提出,一个人只要是在阅读,只要面对语言和文字,就没有必要去在意形式。但他强调还是要多阅读经典,“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多接触一些经典,也许在你的饭碗中、在你的身体里就会留下高贵的成分。” 刘震云则跟观众分享了自己在德国的经历,他对德国人的严谨表现出很高的赞赏。“每到周六、周日晚上,德国的酒馆都爆满,到第二天早上还爆满。说德语的人跟说汉语的人,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说汉语的人喝多了,可以哭也可以笑,但我发现说德语的人喝多了都在认真地讨论问题,喝得越多的人越认真。” 刘震云注意到,德国人讨论一晚上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这个世界往何处去,另一个是活着还是死去。所以我就特别明白德国为什么出了像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这样的人。甚至德国的小偷,在偷走我的行李之后,还会留5欧元打车钱给我。” 延伸到中国人的阅读态度,刘震云建议读者要“读不同的书,读我们平时没有看到过的观点,把有限的时间用到读重要的书上。” 他期待今年北京国际图书节的举办能够对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3]莫言:现在书多了 反而感觉到无书可读
- [ 09-02]莫言: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
- [ 09-02]莫言谈文艺如何应对商业大潮:作家一定要有定力
- [ 09-02]莫言出场不愿踩红毯 称小说家做自己最重要
- [ 09-02]莫言与德国作家谈文学 称作家写作应跟随内心
- [ 09-02]莫言乌尔苏拉争论个人经验写作:不应做群众代言人
- [ 06-12]刘震云在新疆开讲《文学与时代》 成塔城荣誉市民
- [ 06-02]刘震云:中国电影缺的不是故事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