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评名画《父亲》频被借展:美术馆藏落后于建

www.fjnet.cn 2013-09-02 11:24  李君娜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因为太“忙”,今年几度登上话题榜。尽管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但《父亲》经常奔波在外,不在馆内。如今,这幅画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代肖像30年”展览展出,这也意味着这幅名画又将在上海逗留三个月。

《父亲》频繁被借,“忙”得吃不消

《父亲》创作于1980年。写实风格的画面上,阳光打在“父亲”沟壑密布的脸上,黧黑的皮肤呈现出土地一样的质感。作品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当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也成为中国大众精神上共同的“父亲”。罗中立创作该画时又恰逢伤痕文学后的“乡土风”流行,《父亲》一举成名,也被誉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里程碑式作品。

正是因为“里程碑”的名声,《父亲》近年来频频赶场。其借展排期表显示:“2008年,先后去了厦门、上海和浙江等地,半年;2011年,在苏州展出,3个月;2012年,再赴浙江。”而中国美术馆目前已经收到的各地美术馆的借展申请已有厚厚一沓。《父亲》的频繁赶场,对中国美术馆来说,既喜又忧,“喜的是这么多美术馆争相要借,说明了这幅作品的影响力;忧的是,担心《父亲》要吃不消了。”

许多好画被私人收藏,深闺无人识

《父亲》的尴尬也并非偶然现象。随着中国美术馆的加速建设和美术展览的长足发展,类似《父亲》这样的“借展捧场”已是常态甚至惯例。著名当代艺术家丁乙告诉记者:“美术馆的收藏和展出不是一般意义的‘拿到篮里都是菜’,很少有美术馆会采用碎片式或断代史式的收藏,真正的收藏都会按照美术史的线索,选取有历史代表性的作品,而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本来就不多。比如《父亲》,它是回溯中国改革开放后当代艺术中一个不可替代之作,所以忙碌奔波也在所难免。”

与《父亲》这样被公办美术馆收藏,可以走一定程序外借共享的例子相比,还有更多作品早早地就被私人购买,从此养入深闺,鲜有人看到真颜。丁乙举例,同在“时代肖像30年”展览中借来展出的,还有陈丹青的 《泪水洒满丰收田》,但陈丹青更有代表性的作品《西藏组画》因被私人收藏的缘故无缘借来展出。其中,组画之《牧羊人》2007年在北京一场拍卖会就达到3584万元的天价,同样被私人买家收入囊中。借不到好画,成了策展的尴尬,也让借展范围非常有限。

美术馆藏赶不上建,借展需防损

在丁乙看来,中国的美术馆起步相对较晚,对收藏功能的意识觉醒也要晚于许多国家,即便是在国内走在较前面的上海美术馆,真正进入收藏时期也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也让美术馆失去了许多收藏标志性作品的好时机,很多艺术作品的价格已经一涨再涨,如今更不可能购买收藏。有限的资金多少卡住了美术馆的收藏功能,也导致了借展成为常态。”

因为《父亲》们的忙碌,也有业内人士质疑中国美术馆建设速度过快,跟不上艺术品馆藏的脚步。一位从事美术馆管理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美术馆建设和馆藏不平衡也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筑巢”为了“引凤”,不可能等艺术创作完全跟上来了,才想着要去建设最基础的美术馆。而类似《父亲》的“奔波”,我们也要更理性看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共享,尤其在现阶段。但艺术品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赶场中存在可能的消耗和损害,所以也要更慎重地尽量避免这种旅途消耗。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