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微时代”的底线与自觉

2013-08-29 17:34:43 刘 阳 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陈瑜辉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的变革力已经直接渗透到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对整个社会机能进行重构。

在“微时代”,网络与现实两个舆论场的分野一直与微博、微信的发展相伴而行。“看十分钟的微博,要看一个星期的《新闻联播》才能缓过劲儿来”,网民的戏谑调侃生动地道出两个舆论场间的巨大“温差”。

的确,负面情绪、群体愤怒、谣言风波、哗众取宠……乱象丛生的网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社会情绪的“高压锅”,任何一个舆论事件都可能将它引爆,并在现实社会中酿成严重后果。

事实上,两个舆论场的分野还不足以说明“微时代”的网络世界所具有的巨大辐射力。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的变革力已经直接渗透到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对整个社会机能进行重构。“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已经蔓延至现实社会本身,任何原本活跃于“线上”的群体情绪,都可能转变为“线下”的群体事件;任何原本在“线上”振臂高呼的网络名人,都可能在“线下”赢取现实利益。 渐渐地,网络世界已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现实社会,并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情绪和舆论潮流产生裂变的核心。

“微时代”对社会的改造力何以如此巨大?以技术革命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变革自然首当其冲。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传播载体的革新与传播方式的革新,它还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内容生产乃至思维方式,使整个社会内容生产的上游环节发生巨变。

具体来说,“微时代”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简单化、浅表化、平面化的特点,这一方面决定了深刻的思想和复杂问题的论述无法展开,一方面导致了具有煽动性的极端言论更易吸引眼球,从而使大量极端言论的产生和传播获得可能。而与此同时,匿名表达与匿名传播又进一步助推了这种偏激情绪蔓延的可能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在“微时代”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而这一切,则恰恰说明了“微时代”的网络空间其实难以避免地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网络世界的“气候”会逐渐蔓延到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的舆论环境、社会生活进行有力的撕裂,甚至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现实社会公众情绪和舆论生态的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