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解析“大师”通往神坛路核心要素:治病和预测未来

www.fjnet.cn 2013-08-23 07: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不为“大师”所惑需媒体公众合力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越来越便捷的媒介渠道,既造出了更多“大师”,也加速了“大师”们的灭亡。“大师”祛魅的速度早已今非昔比,当年何祚庥们通过五六年斗争才揭开气功师的本来面貌,但张悟本从被揭发到倒下只用了几个月,王林则是寥寥数天。就连因违建楼顶别墅而被牵出的“治癌神医”张必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愤愤地大骂“王林牵连了我”。

“最近冒出来的王林最多算个‘小师’。王林知道太招摇撞骗不行,所以刻意低调,因为前面的‘大师’下场他都看到了。”何祚庥说,如今的情况已经比当年好得多,不再需要科学家特意向中央打报告,媒体的曝光就足以将他们拉下神坛。

回首“大师”们的登顶神坛与跌落之路,人们往往感慨良多。而这条充满诱惑又贻害无穷的“神坛之路”,是否有办法根本断绝?

说起真正的大师,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名言乃是必要条件。“我们都很清楚真正的大师是怎样的人。”何祚庥说,“他们有战略思维,能够看到影响科学全局的大问题。有很好的科学功底,比如丁肇中的实验功底,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献身科学的志趣。那个年代不少科学界人士也希望一蹴而就,想靠气功做出成果来震惊世界,肯定是不行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欲?在通向成功和幸福的坎坷道路面前,人们往往希望能有捷径。命运、风水、奇迹、“神人”,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是国人迷信的重要元素。从皇帝到官员,从士大夫到老百姓,无论是阴阳五行、谶纬之学,还是长生不老、飞升成仙,都构成了中国“迷信传统”的悠久脉络。自王充写下《论衡》已有将近2000年,范缜的《神灭论》亦已问世1000多年,但迷信依然在中国的大地上“野火烧不尽”地繁衍生息。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大师”动辄拥有数万甚至数十数百万信众的状况已一去不返,但通往理智与科学的道路依然充满崎岖。

2011年公布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因此,无论是教育机构、专业的科学工作者,还是国家政府机关、公众媒体,都有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常识的责任和义务。只要迷信的土壤还在,就仍有可能在未来滋生“大师”。

在采访中,何祚庥和张颐武不约而同地提到,在今天,在使用“大师”“公知”这样的词语时,人们的言语中都带有了一丝调侃和讽刺的意味。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人们依然需要专业人士的意见作为参考,但同时,“大师”和“公知”这两个词曾经带有的“全知全能”色彩的褪去,也代表着民众独立、质疑精神的发展。

张颐武认为,要真正根绝“大师”现象的出现,重要的是在转型期的浮躁社会氛围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兜售着开光灵符的“风水大师”,还是叫卖着预测未来的其他“大师”,瞄准的都是人们焦虑不安、需要安慰的心灵。但如何祚庥所言,在通往科学的道路上,并无捷径。人生的道路,亦是如此。

制图:潘旭涛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