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10余房企谋划再融资方案 调控或仍继续当前格调

www.fjnet.cn 2013-08-12 13:55   来源:中新网 我来说两句

最近几天,上市房地产公司均不约而同地公布了再融资方案,市场上关于房企再融资重启的预期越来越强。当前,在建立市场化楼市调控体系的背景下,房企再融资通道有望重新打通。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楼市调控仍将继续当前格调,并逐步向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转化。

10余家房企谋划方案

在新湖中宝试水再融资后,房地产上市公司都动起来,仅8月7日一天就有3家房企公布了再融资动作。招商地产公告因筹划发行股份停牌,宋都股份则推出定增方案拟募资15亿元,冠城大通则推出了18亿元的可转债融资预案。

招商地产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特申请股票停牌,公司承诺争取停牌时间不超过30日,即最晚将在9月5日前披露发行事项信息。招商地产上一次融资是在2008年,向全体投资者增发4.5亿股,发行价13.2元/股,2009年招商地产再次推出再融资方案,但在2010年撤回。

同样,宋都股份的再融资预案显示,拟以不低于4.80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最多31250万股股票,融资不超过15亿元,投向南京南郡国际花园项目、杭州东郡国际三期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前两个项目分别投入8.49亿元和3.85亿元。

冠城大通也公告,此次可转债的发行总额不超过18亿元,计划投资于南京万盛世纪新城,该项目总投资为45亿元。可转债票面利率不超过每年4.0%,转债的期限为自发行之日起6年。

此外,金科股份也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还无法确定是否再融资。更早之前,新湖中宝公布55亿元募资计划,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迪马股份、荣丰控股、中弘股份、银润投资等10余家企业也先后宣布停牌,或筹划重大事项,或筹划再融资。

市场对再融资的预期强烈

随着房企再融资的脚步一步步靠近,或有大量房企跻身加入进来。而在过去几年,房企通过再融资输血资金链是被调控政策所禁止的。如今,随着部分房企陆续公布融资预案,市场对再融资的预期越来越强烈。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对存在炒地及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暂停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随后,证监会便宣布暂缓受理房企重组、上市及融资申请。

三年多来,房地产企业对开放再融资寄予很大希望,特别是2011年楼市低谷时,不少开发商都向监管层抛出再融资方案,希望据此挽救濒临断裂的资金链。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已有40家上市房企抛出再融资计划,其中30家公司被迫停止实施,总融资规模接近745亿元。

直至目前,房企的这种资金链紧张还在。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公布半年报的1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3.6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32.9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17.67亿元,去年同期则为132.58亿元。

业内人士坦言,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当前,许多房企都转向了海外市场融资,增加的成本又转移给购房者。多家券商研报指出,再融资放开对房地产行业非常有利,尤其大型房地产公司更容易第一批“吃螃蟹”,行政化调控手段或逐步淡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也逐渐建立。

楼市调控仍将继续当前格调

对于房企再融资开闸,许多人担心,房价会否发生连锁反应,迎来新一轮高涨期。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市场解读为重大利好消息,其实际意义可能被高估,对房价的影响可以通过有效的调控措施来缓和解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张东说,放开再融资,给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加上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大量拿地,土地储备充足,将为市场供应更多差异化产品,必然会起到稳定房价的作用。“如果房企再融资开闸,那么就可以看成房地产调控建立市场化政策体系的第一步。”张东预计,随着房产税、保障房、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等长效机制的建立,行政化手段将逐步淡出,使用市场化措施促进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此外,国信证券、民生证券等券商的房地产分析师认为,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分依赖影子银行,不仅融资成本高企,而且增加了风险。允许房地产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利于维持行业的资金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研究总监李国政说,下半年,楼市调控仍将继续当前格调,并逐步向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转化。限购限贷限价短期内不会退出,但房产税试点、银行贷款等方面政策或将适时出台,为建立楼市长效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来源:国际商报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