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七夕”应是古代妇女节 人称“七姐诞”

www.fjnet.cn 2013-08-07 13:25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过几天,农历七月七,人称“七姐诞”,拜祀活动在晩上举行,故又称“七夕”。前些时候,有人以为这是“中国情人节”,其实是天大的误解。

在古代,我国便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它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形态的反映。到汉代,这传说强调织女是玉皇的第七个女儿,她爱上了牵牛绳的农夫。玉皇大怒,把他们分隔在银河两边,每年七月七日才让小夫妻过河一见。《古诗十九首》有“迢迢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写的正是小夫妻的被阻隔。广大女性同情七姐的受压迫,便流行拜七姐。

唐宋以后,有了科举制度,中举者往往“富易妻”。这一来,受损害的女性觉得牛郎织女虽只能一年一见,却总算是“生生世世永为夫妇。”(《长生殿》语)词人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显然,在封建时代后期,“七夕”多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祈求婚姻牢固的意蕴。

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在广州,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极钩心斗角之妙”(见《广州岁时记》)。

在我的印象中,广州“七夕”最独特的摆设,是桌上必有禾秧。女孩子们在每年的六月下旬,把谷粒放在小瓦盆上,注入清水,过几天,谷粒发芽,长成为嫩绿色的禾秧,到“七夕”,密密的秧苗高约七八寸,姑娘们便用红纸条把青苗框着,供奉到桌上。牛郎是种田的农夫,摆放青苗,不正是牛郎的象征吗!广州人拜七姐,兼拜牛郎,分明是对夫妻团聚的期待。

另外的供品是“棋子饼”。这东西体积稍大,像棋,堆成塔状,又称“摩罗酥”。摩罗源于梵语“魔合罗”,意为宝贝孩儿。棋子,不就是“祈子”的谐音吗?过去广州的女性在“七夕”祈求生个宝贝孩儿,于是有了这独特的供品。其意虽然隐晦,心情却可理解。

从古到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七夕”拜七姐的内涵也在变化。这一天,说穿了,是妇女表达愿望和展示才能的日子。依我看,与其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不如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近年来,有些地方恢复了“七夕”的活动。作为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把它保存下来,也是必要的。不过,由于“七夕”传统的意蕴,除了展现女性的手艺以外,其他方面,已不易与现实生活衔接了。至于要表现妇女的“巧”,需要不断地更新“巧”的符号,让它更能吸引人们的兴趣。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