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中国科学家备战“大洋第一潜”

www.fjnet.cn 2013-07-28 12:59  余晓洁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向阳红09”船7月28日电(记者余晓洁)“8月初,中国科学家将搭乘本国潜水器进行‘大洋第一潜’,五彩缤纷、神秘莫测的大洋深海生物令人期待。”“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二、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王春生28日对新华社记者说。

如果海况良好、身体条件许可,这位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有望成为“大洋第一潜”的科学家。连日来,王春生接受了模拟舱抛载应急训练,并进入真舱内熟悉环境,为下潜充分做好准备。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期间,科学家们在我国南海冷泉和海山区收获颇丰,采集到很多样本。与第一航段相比,“蛟龙”号二、三航段的“大洋之旅”任务更艰巨——先后赴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相关海底试验作业。

19日从厦门起航10天以来,“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一路向东已行驶2000多海里,途经东九区和东十区进入东十一区,预计将于当地时间8月4日抵达第二航段作业区。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我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记者从现场指挥部了解到,第二航段初步计划在两周左右作业时间里进行5次预定下潜和2次机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5000多米。其中,首次下潜预计在结核富集的东北太平洋CC区。已有科考资料显示,结核中金属品位锰最高可达30%、铜1.5%,钴1.0%。

“若能如期下潜,我们将开展结核试采区沉积物原位工程力学参数测量;近底定高航行拍摄;小尺度结核分布规律研究;采集巨型底栖生物样品和视像资料;分析比较深海海盆和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为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王春生说。

他说,第二航段工作区地形为深海海盆,生物食物来源主要靠海面沉降。能沉降到5000多米深海的食物非常有限,所以海盆里的生物分布少,捕捉不易。为提高捕获几率,科学家们制作了形状各异的生物诱捕装置。

“鱼类、海参、虾等强的物种通常在深海分布比较广泛,而海绵、海葵、水螅、海百合等固着的底栖动物在不同国家的合同区分布不均衡,地方性种类比例较高。我们很想尽快了解我国合同区内生物群落的分布状况。”他说。

  • 责任编辑: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