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微博成谣言温床治理困难多 学者:实名制行之有效

www.fjnet.cn 2013-07-24 07:07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界定模糊,微谣言治理困难重重

对于微博上的谣言,人们深恶痛绝。前文提到的案例中,不法分子最终都受到了行政拘留等处罚,有关部门也为治理微博谣言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微博上的谣言仍时有发生,屡禁不绝。

为何微博会成为谣言滋生的新土壤?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微博上出现谣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微博平台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造谣者心存侥幸,传播速度的飞快也会让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法律对于“谣言”没有清晰的界定,在监管上缺乏标准,公众有可能难以把握规范自身行为的尺度;相关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以及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及时,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土壤。

诚然,微博上出现谣言,与现有舆情复杂多变、信息传播碎片化、把关人责任缺失等原因不无关系。但是,如果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反思,后两个原因更值得关注。“针对微博谣言,虽然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等都有相关规定,但仍存在很大不足。”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教授谈道,“例如,究竟是将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还是故意捏造、传播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信息认定为散布微博谣言,或是在行为人的主观上是否区别故意和过失等,这些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规定。”

同时,谣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政府的缺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教授表示:“在一些权威信息的发布上,政府效率不高,回应不足,容易引发公众怀疑,也为谣言的生长留下空间。”如果政府能够赶在谣言产生之前及时地发布相关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将谣言遏止在“摇篮”内。否则,谣言就可能取代真相,横行于微博上。

微博谣言应当怎样治理?表达自由与不当言论的界限何在?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可能纵容谣言传播,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立法缺失和政府监管能力的不足,再次暴露了这个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该条下的第一款便是“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对此,王敬波认为,该法的规定主要限于三个方面:缺乏依据、破坏公共安全、主观故意。但是,这些问题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明确标准,处罚上面临着事实认定和证据收集的难题。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