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GDP竞赛正在逐步转向
www.fjnet.cn 2013-07-22 06:35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五)今天的中国,就处在生态环境矛盾的激化期。 就在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公民环保意识觉醒的时代。 从1997年开始,环境污染纠纷直线上升,每年递增25%,到2002年已超过50万起,环境维权成为社会热点。2005年以来,从圆明园防渗膜工程、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到厦门、大连、宁波、成都、昆明PX等重化工项目,再到最近的广东江门核燃料风波,环境公共利益冲突日趋尖锐,对抗方式也更加激进。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领导干部落后的发展理念。 事实上,从4000年前的夏朝,到3000年前的周朝、2000年前的秦朝,官府都有春天不准伐木、夏天禁止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的禁令。在粮食危机随时可能引爆的古代,对王朝稳定的最大威胁是饥荒,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守住底线。到了当代,这样的观念被“GDP至上”的政绩指挥棒所取代。这种理念延续了“超英赶美”的传统,又有着近几十年“发展主义”思想作依托,一时之间很难扭转。 在很长时间里,地方干部竞争的“政治锦标赛”模式,其中心内容是“经济锦标赛”,经济业绩成为考核任用干部最简便易行的标尺。迅速改变一地之面貌、实现民生之发展,变成地方干部最主要的追求。只争朝夕的现代化,让很多人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与此同时,受制于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局限,环境问题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这样的背景之下,环保部门的尴尬也就在所难免了。 法律授予环保部门的是检查权、罚款权和建议权。但是在基层,这些职能有时会被各类土政策阻挡,有时会被地方保护主义的长官意志扼杀。权力一旦可以绕过法律,决策也就可以抛开程序。很多大型项目上马时,不透明的环境评价过程,不充分的公共决策参与,其实质往往是为了让项目顺利过关。可一旦遭遇公众的抵制,这些工程无论环境影响如何,通常都会迅速下马,形成“一闹就停”的示范效应,让一些并不理性的邻避运动得到不应有的鼓励,也让一些本属必要的项目中途夭折。 权与法的冲突,理性与欲望的龃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较量,剪不断,理还乱,成为环境改善的羁绊。对此,环境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环境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实质上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21]食品安全专家: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符合国际标准
- [ 07-20]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 习近平致贺信
- [ 07-20]各国女性代表:女性在可持续消费变革中至关重要
- [ 06-15]第五届海峡论坛今日开幕 4大板块73家单位主办
- [ 06-13]媒体称中共从社会政治层面空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 [ 06-07]习近平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全文)
- [ 06-07]中国植物园联盟揭牌成立 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 [ 05-27]海洋局:海洋生态红线确定就不能碰 碰了要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