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争气机” 如今,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内,我国第一架预警机“空警一号”静静地停在陈列馆里。在上世纪70年代,它曾飞上蓝天,给了国人无限的期待。然而,“空警一号”因未能解决雷达上天后遇到的地面反射杂波问题而中止。 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的目光从地面转向了天空,“中国人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 因为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辽阔的国土仅仅依靠地面雷达,很难覆盖整个领空。要完成国土防空任务,就必须拥有背负着远程预警雷达系统的飞机——预警机,它能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并能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任务,是现代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 王小谟主动请缨。 为了加快研制进度,最初国家决定与国外合作进行预警机研制。受命担任预警机中方总设计师,王小谟头脑十分清醒,他着眼于国内同步研制,立足自力更生,坚持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国外合作方迫于美国压力单方面中止研制。王小谟处变不惊,因为他的团队开展的同步研制,已为预警机国产化准备好了方案和可试飞的科研样机。 中央军委做出了“立足国内,自主研制预警指挥机”的决定。不负众望,王小谟的团队打破了“从科研样机到研制成功至少要10年”的常规,仅用了5年。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称,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预警机赢得了“争气机”的美誉。 “中国人一定能行!”这样的自信从哪儿来?王小谟举例说,比如当年他们独创的三坐标雷达设计,一年后英国人才提出类似方案,“我一直相信,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 如今,在王小谟的带领下,我国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服务于空军,也服务于海军,既服务于国内,也出口国际市场,既有高端产品,也有高低搭配,向体系化发展迈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