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部分中介机构成政府延伸体 容易藏污纳垢滋生腐败

www.fjnet.cn 2013-07-20 07:00  于嘉李亚彪 来源:中新网 我来说两句

中介服务莫成“二政府”

一些中介机构成了部门权力、资源的延伸体,部门对这类中介机构的管理实际上是“老子管儿子”,容易藏污纳垢、产生腐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于嘉李亚彪

“现在政府搞审批提速,但如果不清理中介服务这个死角,我们企业就享受不到改革红利”。这是浙江天天上路集团项目拓展部经理姚旭东,对本刊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所在的公司,正在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建设一个高端汽车4S店项目。整个审批过程耗时半年,其中政府部门审批用了30天左右,其余5个月的时间都被中介机构评估、编制报告、专家会审等环节占用了。

近日,浙江省人大财经委对2000多家企业进行投资环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感到最耗时的是中介服务,耗时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环评报告、消防审核、施工图设计、项目申请报告、施工图审查、能评报告等,其中十多个项目的服务时限为2个月以上。据测算,中介服务时间约占项目全部审批服务时间的60%~70%。

一些企业反映,中介服务还存在收费标准混乱、霸王定价等情况。华东某省一家矿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抱怨,企业每年缴纳的中介服务费高达数百万元,占企业年利润的10%以上,负担很重。“安监等部门每年对企业进行检查、审核,检查前,企业必须请部门指定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出具报告,收费方面毫无商量余地。”

梳理部分前置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可以发现,由于相关文件制定时间较早,收费标准多数按项目投资额测算,而当前许多项目投资数额大幅增长,造成收费标准偏高。此外,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制定,或由合同约定,因此收费水分较大,比如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由水利部门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由合同约定。

浙江省监察厅厅长马光明说,目前该省正在清理、规范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涉及国土、建设、测绘、气象、环保、海洋渔业6个部门的10项中介服务降低收费标准后,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3.9亿元。

本刊记者近日在浙江、贵州、江西、广东、天津等地采访调研发现,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各地审批事项、流程得以精简,但改革成果仍与企业感觉存在差异。原因之一,就是中介机构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其提供审批前置的服务虽让政府“瘦了身”,但服务时效差、依附权力垄断经营、缺乏合理收费标准等问题值得重视。

中介滋生新腐败

在一些地方的行政服务中心可以看到,部分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机构在这里开辟窗口、挂牌营业,不时有人前往咨询。业内人士表示,中介机构承担行政审批部门的部分评估、验资职能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批、验收质量。但实际运作中也存在问题,比如部分中介机构衍生于行政审批部门,有的成了“二政府”,甚至滋生出新的腐败问题。

一些中介机构与行政审批部门关系复杂,它们或是行政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或由行政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投资设立,容易造成管理缺位、办事拖拉、吃拿卡要。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张霁星说,一些行政审批的前置服务工作如果由行政事业编制人员来做,不仅编制受限,经费开支大,而且一些人官气难祛,服务很难到位。

广东省云浮市市长卓志强说,此前的机构改革中通过成立中介机构分流人员,这些机构实际上成了部门权力、资源的延伸体,部门对这类中介机构的管理实际上是“老子管儿子”,容易藏污纳垢、产生腐败。贵州省一名基层干部说,虽然国家规定建设项目的环评机构可由企业自主选择,但少数主管部门的处长、科长与一些中介机构暗中勾结,不是某家机构评估、设计的就通不过。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垄断经营、缺少竞争,缺乏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制度约束,前置中介服务的设置依据政出多门导致搭车“捞利”等,都是造成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时效差、收费乱的原因。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地方没有完全放开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市场,部门规章或行业管理制度上没有保障有资质中介机构的正常准入,限制了中介市场的有序竞争。

部分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没有统一收费标准,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业内人士透露,价格部门之前过多关注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而对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的管理方法不多,有些甚至没有制定收费标准。同时,承接政府职能强制实施的认证、检验、鉴定等收费不在现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管理范围之内,这使得基层物价部门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的收费定性难以把握。

分析审批前置中介服务的设置依据可以发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层级较多,除少量为法律或者国务院令,多数是国家部委和省政府规章、条例,有的属于省厅文件和市级部门下发的文件,比如日照分析、土壤测试等,全国对审批前置设置依据缺乏统一标准。此外,一些行政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擅自设立中介服务收费,比如有些地方工商部门收取的咨询服务费就属此类收费。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