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GDP唯上将致华北平原消亡
www.fjnet.cn 2013-07-10 11:35 戴小河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30年后,古老而美丽的华北平原将会消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如此断言。 作为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22年的“老兵”,杨伟民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忧心忡忡。 以北京为例。乾隆十八年间,京畿之地共6000平方公里,其中5700平方公里是沼泽和湖泊。如今,北京湿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3%。 而这一切,都源于对GDP的膜拜。“如果把华北平原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土地拿来种树,未来治理华北平原沙化的可能性还存在。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唯GDP至上,30年后,华北平原将不复存在。”杨伟民说。 他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区域间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布局城市功能、保证足够的农业和生态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华北,环境危机缩影 1969年12月,杨伟民随父亲到吉林省延边市插队落户。延边位于长白山麓,自古水草丰美,在杨伟民家门口有一条泉水河,“空气非常湿润,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三年前他去故乡看了看,已是面目全非。原来的森林都已烧尽,种上了高粱和玉米;奔腾的小河已经干涸,以前村边的耕地已经变成了沙地。 干枯的不只是故乡的水草。全国657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正遭此巨变,缺水总量大约是536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一年的径流量。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1956-2000年的一系列水文数据计算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35亿立方米。 缺水城市中,尤以北京为甚。上世纪60年代,北京市政府将许多河流或填或埋或改造成暗河,地面几乎全部用水泥进行硬化。“现在的公园过去全是沼泽地,一眼望不到边,吸水能力比现在强得多。去年下雨淹没的广渠门曾是北京的最低点,现在都填埋盖楼了。”杨伟民说。 “水是北京最大的资源难题,现在年供应26亿立方米,而实际消耗36亿立方米,缺口10亿立方米。”杨伟民解释,南水北调的水进来后,也仅仅能够满足当前的缺口,如果按照现在这种盲目崇拜GDP的模式继续发展下去,未来的缺口会在15亿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南水北调实现调水后,北京的缺口仍然高达5亿立方米。 小麦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农产品,但是现在连灌溉小麦都得超采地下水。“如果不超采,麦子就没法活下去。但是这么超采下去,又能采几年呢?越采越深,采到一定程度就没有水了,没有水以后,华北平原就将慢慢沙化,变成一个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 杨伟民补充说,“北京有的地方超采地下水已经造成地表下沉200多毫米。地表下沉有一个临界点,容易出现地表断裂,会给房屋等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 遭此巨变的华北平原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缩影。杨伟民回忆,当年离延安城外不远处就是成片的森林,现在大树都没有了,一下雨,沙土就被冲了下来。把下游的大量河道、湿地、湖泊填满了。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达12.96万平方公里。地下水降落漏斗240个,其中浅层115个,深层125个,岩溶型的15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总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五分之一;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原有沼泽已失去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的湖泊减少了三分之二;鄱阳湖由过去的51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00平方公里。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09]遏制污染向地下延伸——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警示录
- [ 05-05]中国致力解决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
- [ 05-02]四部委:2015年初步遏制华北地下水水质恶化
- [ 01-21]华北大部地区迎来降雪(图)
- [ 12-05]塞外强寒风潮越过长城侵入华北平原
- [ 11-16]中国地面沉降继续 如何控制地下水过度攫取成难题
- [ 11-14]华北平原地面沉降严重 下沉地表难恢复(图)
- [ 11-11]危机:华北华东多城市的地面沉降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