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最早底片收藏者徐宗懋:让隔世光影投射进现实
www.fjnet.cn 2013-07-06 16:14 文赤桦 裴闯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台北7月6日电(记者文赤桦 裴闯)一套有关皇家园林圆明园西洋楼影像的玻璃底片,在西方神秘消失77年后,忽又神秘出现,然后又奇迹般地落入台湾历史影像收藏家徐宗懋手中。 由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默拍摄的这套底片,共12张,定格了西洋楼1873年矜持华丽的模样。这个按乾隆皇帝旨意建造的西洋建筑群,带有几分女性妩媚气质和东方情调。巴洛克风格装潢,白色大理石外观,在北京湛蓝色天空下,倒映在湖面上。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圆明园的影像纪录。“它是中国影像史的一个神话,后来像美丽的亚特兰蒂斯般神秘消失。最后再到我手上,是神话重现。”徐宗懋笑声朗朗地说。 这批底片先被奥尔默带回德国,1933年,上海学者滕固把它带回中国,之后再送去德国,然后就下落不明,在欧洲的某一个角落悄无声息地躺了77年,直到2010年被徐宗懋无意间“唤醒”。 在海峡两岸影像收藏界,徐宗懋是个响亮的名字。可是,当初他却完全不知道奥尔默底片还在世间。2010年初的一天,他忽然收到东京雄松堂古籍书店发来的西洋楼影像玻璃底片的资料,以及证明底片存在的照片。底片在一位法国收藏家手里,他有意出售。 徐宗懋说:“我当时真的吓了一跳。这不是传说中的宝物吗?” 有浓厚历史情结的徐宗懋立即告诉对方:“四个月凑足资金,一定不要卖给别人。” 经过三个月筹措资金,徐宗懋终于完成了交易手续。2010年5月,欧洲古书画商带着底片从伦敦飞到东京,徐宗懋从台北飞东京。在雄松堂看到用绵纸包裹、安放在特制木箱中的底片那一刹那,徐宗懋只觉得“恍如梦境”。 在回台北的飞机上,他紧抱底片,“就像抱着自家初生的婴儿,既谨慎又疼爱。为什么这个传说中的底片会找到我?一定是上天给我的使命,要保护它。我给自己说,奥尔默的玻璃底片终于又回到中国人的土地。这一次它将永远留在中国”。 正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的一场关于大清皇帝在圆明园生活细节的展览《圆明园特展——大清皇帝最美的梦》上,这套底片惊艳登场。其中一张是花园门。影像中的四位西方男子,身着便服,从19世纪的光影中陡然出现:或坐或半躺在花园门的拱门前,神态怡然悠闲。透过拱门,远处的圆顶西式凉亭隐约可见。 奥尔默拍摄西洋楼时,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烧毁多年,虽是废墟一片,却一直有卫兵守护。圆明园东北角的西洋楼景区,因位置偏僻,疏于防守,就成了当时公使馆和在海关工作的西方人郊游野餐的地方,这其中就有奥尔默。他以自己熟悉的摄影术,为后人留下了西洋楼的绰约风姿。 由于对历史的钟情和使命感,徐宗懋2000年辞去了从业多年的新闻工作,开始专心收藏整理与中国有关的历史影像和书画。 这位身高1.85米的男人,收藏的影像价值连城,却态度谦卑。在他逼仄的工作室,一张野餐长桌和长凳,突兀地摆在进门处,四周书架堆满牛皮纸包裹的各类历史影像。 徐宗懋说,能收藏历史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很多东西都不会为了金钱去转让。比如,奥尔默的底片。上天把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手上,我成了它新一代的守护人。最终,我会用自己的方式让它成为公共财产,让公众能分享这些历史光影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美的价值。”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9]人民日报谈圆明园兽首回归:渴望尊重心态太重被操弄
- [ 07-06]圆明园出土乾隆御笔石块遭泼墨 称已清洗保管
- [ 05-08]组图:“皇上”携“甄嬛”陪游客圆明园赏花
- [ 05-05]法国大享归还圆明园鼠兔首 良心还是利益?(图)
- [ 05-05]媒体看圆明园兽首回家路:这是利益和公理的博弈
- [ 04-29]中方希望圆明园鼠兔首捐赠提前 专家:称国宝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