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新闻中心> 财经新闻> 经济与法 > 正文

江淮汽车非节能汽车套取节能补贴 公司:把关不严

www.fjnet.cn 2013-06-24 09: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来说两句

    对于江淮汽车来说,今年绝对是个多事之秋。“锈蚀门”事件刚刚过去,近日,公司又被审计署曝光,由于把关不严,公司将55辆非节能汽车纳入节能汽车推广项目申报范围,违规获得中央财政节能汽车推广补助资金16.5万元。

  对于遭到审计署曝光一事,6月23日,江淮汽车回应称,“该情况与我公司2012年8月份自查结果一致,公司将对涉及此事的经销商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理”。

  “虽然涉及金额很少,但是江淮汽车此前被央视曝光,形象受损不少。此次又被审计署公开点名批评,肯定会给公司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有不愿具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公司承认把关不严

  从“锈蚀门”事件到被审计署曝光,江淮汽车的反应一直很快。6月23日,公司发布《关于节能汽车推广数据申报有误的说明》,表示江淮汽车于2012年4月份第一次对上报的节能汽车数据进行了自查,并于4月26日向惠民办公室书面申请将11条不符合补助条件数据予以核减。

  2012年8月份,江淮汽车再次利用自行开发的车辆识别代码校核软件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经确认,有55条数据不符合节能汽车推广补贴要求。2012年10月31日,公司已向惠民办公室书面申请将该55条数据予以核减。

  公司同时表示,“江淮汽车一直严格产销数据的自查、核对和上报工作,并就问题车型再次向惠民办公室和安徽省财政厅申请核减,同时对涉及此事的经销商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理,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次审计署是对2011年、2012年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天津、河北等18个省、直辖市“三款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涉及汽车行业的有4个项目,除了江淮汽车、上海大众以及上海通用被点名之外,四川省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也在其中。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中,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以接受捐赠的4辆汽车申请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贴资金,违规获得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贴资金200万元。

  骗补过千万元项目37个

  在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第25号公告: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公告中,有348个项目单位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情况,共计16.17亿元。“三款科目”包括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在348个违规使用资金项目中,记者统计发现,涉及金额过千万元的项目有37个。

  涉及金额最大的是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场外配套及三期工程项目。公司将申请获得的中央财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投资补助资金9960万元,挪用于企业经营等方面支出。

  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部分企业利用国家针对相关项目的补助资金,用于盖楼、出国、差旅费以及个人借款等。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将申请获得的中央财政节能重点工程投资补助资金1530万元挪用于韶山宾馆六号楼工程建设。天津海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将申请获得的中央财政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166.65万元挪用于偿还公司法定代表人个人借款以及利息等支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公司将申请获得的课题经费32.96万元挪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出国费用支出。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将7.76万元课题经费挪用于无关人员的差旅费支出。

  “企业利用节能环保等项目骗取国家补贴,中饱私囊,影响是很恶劣的。除了已经被审计署查出问题的项目之外,更多企业或政府均存在这个问题。把关政府补贴资金,监督是一方面,加大违规成本更有必要。”有不愿具名审计局人士告诉记者。

  从地域划分看,348个违规项目中,安徽省有57个项目“入围”,占比达到16%,在纳入此次审计范围的18个省份中占比颇多。除了江淮汽车之外,安徽省违规项目中,涉及金额较大的多是光伏项目。其中,安徽省中电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不实申报材料,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高达5926万元。

  “像节能汽车、新能源发电等项目,国家给予的补贴力度还是不小的,这样看来,部分企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骗取国家补贴就很难避免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补贴资金后续使用的管理监督。”上述人士说。(证券日报 胡仁芳)

 

  • 责任编辑:乔佳利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