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季30年变迁: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离别
www.fjsen.com 2013-06-24 12:13 姚湜 高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长春6月24日专电 (毕业季·文化访谈录)题:高校毕业季三十年变迁: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离 新华社记者 姚湜 高楠 校园越搬越远,校园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外的诱惑与压力越来越大。寝室楼下打包的行李、小饭馆里无休的宿醉、车站月台不舍的拥抱。年年相似又不同的六月骄阳,毕业季的笑靥和泪水,哪一年是你埋藏心底的成长,不忍回顾的青春? 1990年:舞会和纪念册凝聚离愁 1990年代的毕业季,是初夏黄昏的吉他和舞会;1990年代的离别,是没有手机、没有高铁的再见。 “当年毕业的时候,毕业晚会和毕业舞会是重头戏。在学校的小广场,每年毕业季,一些‘著名’的校园歌手就会举办‘告别演出’。伴着夜幕开始,特别火爆,我们会提前一两个钟头去广场占座位。”谈起毕业的回忆,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吉林大学的朱静首先想起的是夏日黄昏的等候。 “记得一位歌手唱苏芮的《是否》,唱到一半就哽咽住,我们做观众的也都哭作一团。对集体的情感和毕业离别的伤感,“70后”大学生当仁不让。 今年39岁的王伟成是吉林省一所高校教师,1993年,他考入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在王伟成1997年拍摄的毕业照里,所有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列队站在教学楼前,老师和校领导坐在学生的前排,没有人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人有出位的动作。当时,只有博士生毕业才能穿学位服拍照,所以王伟成和他的同学们都穿着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留下在校园最后的合影。 在没有手机、没有微博、没有朋友圈的二三十年前,毕业纪念册是毕业生们最为珍贵的“念想儿”。在长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勋说:“我1999年毕业时,学校发了统一的毕业纪念册。我们就将各自的纪念册在走廊里一字排开,谁有空就去写,总会看到有人边写边哭。十六开的本子,每个人都要写两三页才行。因为觉得毕业了,相聚也难了。”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