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蛟龙”号首位“乘客”在南海海底发现奇观

www.fjnet.cn 2013-06-19 18:57  张旭东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首位“乘客”,这位海洋专家在南海海底见到了一种奇特景观。他表示,新发现的物质不能确定是生物还是矿物,可能是人类从来没见过,甚至从来没听说过的海底景象。

周怀阳介绍,18日下潜的目标点与前一日相同,都是南海一冷泉区。但是在距离这个目标点600米左右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景象。“在一个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些类似石笋的柱状物体,乳白色,大约40厘米至50厘米高,每隔二三米就有一个,这个区域还有气孔冒泡。”他说。

“潜水器像直升飞机一样,从这个区域上面掠过。我们一直在细心观察,并拍摄照片和视频。当我们准备取样时,发现已经过了这个区域,非常遗憾没有取到样品。”周怀阳说。

“因为没有样品,所以不能确定这些东西是生物还是矿物,同样也没办法知道这些东西的成分和生长机制。但这个景象确实非常奇特,非常漂亮。”他说。

周怀阳感叹道:“海底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有了‘蛟龙’号,我们将发现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东西。”

虽然没有取到这个特殊区域内的样品,但周怀阳所搭乘的“蛟龙”号并没有空手而归。即使回到母船甲板上,“蛟龙”号左边的机械手依然紧紧地抓着一个碳酸盐样品。

这个潜次中,担任主驾驶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操作“蛟龙”号机械手共斩获了88个贻贝、18个毛瓷螃蟹、7个帽贝和2块碳酸盐样品。

记者看到,海底贻贝与大家经常食用的贻贝(俗称“海虹”)外形非常相似,只不过呈褐色;毛瓷蟹爪上有明显的毛,壳的表面看上去非常光滑且有光泽。

专家表示,这些生物样品有利于研究海洋极端环境下生命间的密切关系。海洋极端环境下的生物链属于黑暗生物链,他们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依靠海底流体中的甲烷和硫化氢等为生,现在对这个生物链的认识还很少。(记者 张旭东)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