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首位“乘客”在南海海底发现奇观
www.fjnet.cn 2013-06-19 18:57 张旭东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首位“乘客”,这位海洋专家在南海海底见到了一种奇特景观。他表示,新发现的物质不能确定是生物还是矿物,可能是人类从来没见过,甚至从来没听说过的海底景象。 周怀阳介绍,18日下潜的目标点与前一日相同,都是南海一冷泉区。但是在距离这个目标点600米左右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景象。“在一个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些类似石笋的柱状物体,乳白色,大约40厘米至50厘米高,每隔二三米就有一个,这个区域还有气孔冒泡。”他说。 “潜水器像直升飞机一样,从这个区域上面掠过。我们一直在细心观察,并拍摄照片和视频。当我们准备取样时,发现已经过了这个区域,非常遗憾没有取到样品。”周怀阳说。 “因为没有样品,所以不能确定这些东西是生物还是矿物,同样也没办法知道这些东西的成分和生长机制。但这个景象确实非常奇特,非常漂亮。”他说。 周怀阳感叹道:“海底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有了‘蛟龙’号,我们将发现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东西。” 虽然没有取到这个特殊区域内的样品,但周怀阳所搭乘的“蛟龙”号并没有空手而归。即使回到母船甲板上,“蛟龙”号左边的机械手依然紧紧地抓着一个碳酸盐样品。 这个潜次中,担任主驾驶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操作“蛟龙”号机械手共斩获了88个贻贝、18个毛瓷螃蟹、7个帽贝和2块碳酸盐样品。 记者看到,海底贻贝与大家经常食用的贻贝(俗称“海虹”)外形非常相似,只不过呈褐色;毛瓷蟹爪上有明显的毛,壳的表面看上去非常光滑且有光泽。 专家表示,这些生物样品有利于研究海洋极端环境下生命间的密切关系。海洋极端环境下的生物链属于黑暗生物链,他们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依靠海底流体中的甲烷和硫化氢等为生,现在对这个生物链的认识还很少。(记者 张旭东)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19]“蛟龙”号搭载香港科学家下潜
- [ 06-18]“蛟龙”号下潜 同济大学教授成首位“乘客”
- [ 06-18]“蛟龙”眼中的海底世界
- [ 06-18]“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顺利完成
- [ 06-18]逛6·18让你过足"航天瘾" 市民可体验航天员训练
- [ 06-18]“蛟龙”号18日将搭载首位“乘客”下潜
- [ 06-17]“蛟龙”号回到冷泉海区准备作业 今日9点下潜
- [ 06-17]“蛟龙”号开始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